首頁 > 人類文史 > 李鴻章爲大清做了哪些事?他的歷史評價爲何不好呢?

李鴻章爲大清做了哪些事?他的歷史評價爲何不好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說晚期的大清是一灘爛泥,那那些爲了國家仍舊操勞奔波的人,就是爛泥中開出的花朵,左宗棠是,曾國藩是,張之洞是,當然還有李鴻章李中堂。

李鴻章爲大清做了哪些事?他的歷史評價爲何不好呢?

(圖)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公元2015年11月7日,他已走了114年。

離1901年的結束僅剩不到一個月的時候,迴鑾路上,大清帝國太后慈禧在黃河岸邊收到了那個令朝野上下無不悲悼的消息:“大清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死了。”就在他嚥氣前夕,俄國公使還在牀頭逼迫他在俄佔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此時的李鴻章已不能說話,他只有眼淚了,跟了他四十多年的老臣周馥這時也在牀前,見中堂已嚥氣而雙目仍炯炯不閉遂哭出聲來:“未了之事我輩可了,公請放心去吧!”“目乃暝,猶流涕,口欲語,可傷也……”

2個月前,他代表大清國與11國簽訂了《辛亥條約》,簽訂回來後再一次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

1901年11月7日,這位清朝重臣在國人的一片罵聲中,油燈枯盡,魂歸肥西。

晚清,在那個風雷激盪的年代,風雨飄搖中的大清國,“自1840年,蠻夷入侵,道光中葉,外患漸深,咸豐十年,英法入京,毀圓明園,文宗出走,崩於熱河……自此以後,法並安南,日攘朝鮮,德佔膠州,俄佔旅連,英佔威九……”日暮中的大清國,一個身影在奔波,他隻手撐扶着這一個傾頹的帝國。

咸豐三年初,李鴻章初遇曾國藩,從此少年得志。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中,李鴻章蛻變着,成熟着,才華的光環於李的身上隱隱閃現,曾國藩一再稱其“纔可大用”。咸豐四年,太平軍大舉入皖,李鴻章書生帶兵,翰林變作綠林,以浪戰爲能。數年的團練生涯使他漸悉爲將之道。咸豐十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清廷於長江下游再無成建制軍隊主力,自此,名震一時的淮軍應運而生。

同治元年,曾國藩檢閱李鴻章的淮軍各營,淮軍正式宣告建軍。次月,淮軍抵滬,9000衣衫襤褸的淮軍迎戰數萬太平軍,大勝,淮軍從此軍威大震於清廷。

李鴻章爲大清做了哪些事?他的歷史評價爲何不好呢? 第2張

與清朝其他官員的不同之處是李鴻章對科學技術和經濟運動的極大興趣,最初是爲了給淮軍配備武器,李鴻章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竣工企業:上海洋槍三局。此後由於李鴻章的主持和參與,洋務派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支近代化海軍……李鴻章爲大清國的國計民生嘔心瀝血,爲近代化鞠躬盡瘁,然而一切的洋務和努力在愚昧的國人眼中,爲李鴻章贏得的只是無盡的罵名。在上一個世紀之交那段屈辱的歷史裏,李鴻章成爲國人遭受屈辱的憤恨宣泄對象。“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喪權辱國李鴻章。”洋務運動中,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的簽訂中,李鴻章身疲心愧,他一直在探索着,期冀着自己能讓歷史的齒輪逆轉,能讓遲暮的帝國恢復生機。

1896年,因《馬關條約》的簽訂而被閒賦在北京賢良寺的李鴻章被重新啓用,拖着辮子環遊世界,年餘70的他,行李中中還帶着一口棺材,萬里行程,一顆赤子心。回國之後,李鴻章還在幻想着有朝一日金牌迴鑾,然而慈禧太后的一紙詔書確實與十一國開戰的戰書,他日思夜等最終到來的確是一條絕路,一腔絕望。這位忠心耿耿、唯命是從一輩子的老臣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終於說出了一聲不!對北上勤王聖旨的回答是:“此亂命也,粵不奉召。”這也許是那個世紀之交中國官員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話,標誌着封建帝國內具有具有近代政治意識的官員第一次覺醒。在李鴻章末年,在那場庚子巨禍中他確保了大清國東南半壁江山的穩定。

對於歷史,教科書中早已給了定論,由不得旁人解釋。縱觀李鴻章一生,置身於陽光與苦難間,只有懂得歷史的人才會懂他,這位被西方稱爲東方俾斯麥的宰相,贏得了西方人的尊敬。正如西方外交官所說:“李無疑是真正的愛國者,他始終盡最大的努力來維護他的國家的利益,但遺憾的是,他手裏的籌碼太少了。”

梁啓超說:“鴻章必爲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吾敬鴻章之才,吾惜鴻章之識,吾悲鴻章之遇。”

我們也許會忘記,萬國運動會之時,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蹣跚地走到黃龍旗下,傲然挺立,用他那嘶啞的嗓音,以一個老人能發出的最大音量,就在萬人中央,高唱一首他家鄉的民間小調“茉莉花”,以之來捍衛國家榮譽,這位老人就是國人痛罵的賣國賊李鴻章。

賣國賊的帽子一戴就是百年,聖相?奸臣?一身任天下之重,他隻手撐扶着遲暮的帝國蹣跚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