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擁有多少軍隊 他們真的能威脅到皇權了嗎

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擁有多少軍隊 他們真的能威脅到皇權了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唐朝節度使,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掌握的軍隊有多少人?節度使真的能夠威脅到皇權嗎?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裏,歷經了無數朝代的更迭洗禮,最終從分裂走向統一,從強盛又逐漸走向衰弱。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會給華夏這片廣袤的土地帶來巨大的變革和深刻的影響,又不斷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從而留下屬於每一個朝代的獨特印記。

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擁有多少軍隊 他們真的能威脅到皇權了嗎

故宮

縱觀整個古代史,提到“盛世”二字,必定離不開疆域遼闊、萬國來朝的漢唐二朝。漢朝的漢文化,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基礎;而唐朝遺風,也更是傳承至今,“唐裝”“唐人街”等唐字招牌,無一不昭示了唐代印記作爲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印刻出唐代的強盛和繁華。

不過,所謂“盛極必衰”,即便是猶如唐朝這般經濟發達、社會穩定、文化繁榮的盛世氣象,也難逃風雨飄搖、淪落覆滅的既定命運。然而,促進唐朝覆滅、安史之亂的根源制度,卻正是由唐朝皇帝唐玄宗親手建立起來的節度使制度,最終導致唐朝走向藩鎮割據的亂世結局。

我們都知道,叛亂必定需要足夠的軍力才能實現。然而,唐朝的一個節度使,究竟是能掌握多少軍隊,才得以威脅皇帝的統治?皇帝又是爲何要賦予他們這麼大的權力,難道就沒有擔心過中央集權的旁落嗎?

節度使的由來

節度使制度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高宗和武周之後對於均田制的破壞,大量的流民和黑戶成爲了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爲了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唐朝將這些流民和黑戶徵募充軍,將唐朝的府兵制度轉變爲募兵制度。

雖然,戰時打仗、閒時耕田的府兵制度能夠減少軍費開支,並且有利於對外擴張。但是,由於唐朝的疆域過於遼闊,在唐朝中後期以防禦爲主的軍事戰略方針下,這種府兵制度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

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擁有多少軍隊 他們真的能威脅到皇權了嗎 第2張

募兵現場

在唐太宗時期,由於手下掌握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能夠壓制住北方邊境遊牧民族的騷擾和侵襲,所以主要採用主動出擊的進攻型戰略。但是自唐太宗去世後,這支令草原民族聞風喪膽的精銳鐵騎也逐漸消逝,因此,邊境少數民族趁勢迅速崛起,並常常對邊境地區進行騷擾活動。自唐朝中後期起,針對邊疆就主要採用以防禦爲主的軍事戰略。

在那些地處邊境的偏遠地區,地廣人稀,防守薄弱,極易成爲少數民族的霸凌對象。在這種情況下,臨時進行就近士兵募集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等到軍隊集結成功前往戰場時,那些善於遊騎的草原民族早已經完成了燒殺搶掠、揚長而去了。

並且,在這募兵和迂迴的漫長過程之中,往往還容易使士兵錯過家裏的農忙時節,導致土地荒廢,時間一長,士兵們自然就怨聲載道。

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擁有多少軍隊 他們真的能威脅到皇權了嗎 第3張

於是,爲了提高戰鬥效率和防禦能力,唐朝開始進行邊防改革,在邊境各個地區組建起龐大靈活、專業快速的常駐邊防軍隊,將這些邊防軍隊部署的地方作爲邊防重鎮,構建起堅固的邊防線路和防禦體系,用以抵禦外敵,而這些邊防部署軍隊的總管都督,就是所謂的節度使,有着節制調度之意。

一開始,這些節度使都是由當地官員或京師將領臨時任命,戰爭結束就回到原本崗位,並不具備太多的權力。但隨着朝中對於邊防部署的逐漸重視,這些節度使不再是臨時組建的戲班子,而是真材實料的軍事重臣,肩負着守衛邊疆地區長久和平穩定的重要使命。

爲了使得邊防部隊的作戰防禦水平更加專業自如,能夠時刻防範邊疆地區的武裝侵襲,這些節度使手下的士兵們也不再是臨時募集、輪番防邊的府兵,而是從中央調發分配過去的被稱爲“長征健兒”的長期服役的精兵,在邊防重鎮防禦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他們還可以從當地自行募兵。

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擁有多少軍隊 他們真的能威脅到皇權了嗎 第4張

古代軍隊

在這樣的政策傾斜下,節度使的制度和權力逐漸完善起來。然而,節度使勢力的膨脹,勢必就會逐漸威脅到中央集權的統治。不過,這似乎並沒有引起唐朝皇帝的重視...

節度使的危害

隨着府兵制度逐漸轉向募兵制度,加之節度使可以自行在當地募集士兵,因此,節度使手下的士兵來源往往都十分複雜神祕。

上文提到,募兵制度出現的一大主要作用就是爲了解決流民黑戶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節度使私自徵募集的士兵,很多都是當地的沒有居所、走投無路的流民。這些流民在擔任士兵之後,按照當時的兵制規定,士兵在戰場上得到的軍功和爵位可以世代相襲。因此,這些士兵不但結束了流亡之途,還能獲得升官加爵的機遇。

而節度使,作爲整個軍事重鎮的總管都督,無疑於手握着他們的生殺賞罰和升官加爵的大權,同時,也使這些流民出身的士兵對自己產生“再生父母”般的依賴恩情,甚至出現“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情況。而節度使們也藉此培養起僅忠於自己的親信部隊,爲後面的叛亂埋下了禍根。

但,有了權力和兵力還遠遠不夠,要想從遙遠的邊塞直入京城,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後勤補給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這些邊防部隊的糧草後勤,前期大多依賴於朝廷對屯田所收糧食進行統一分配補給,但是隨着邊防部隊的逐漸增加,單靠朝廷補給已經供不應求。

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擁有多少軍隊 他們真的能威脅到皇權了嗎 第5張

屯田糧草

爲了保障足夠的後勤供應,中央朝廷甚至還將各個地方的屯田生產權也交由給邊防各部自行打理,使得邊防士兵們在作戰戍邊之餘,還能進行屯田耕作,自行供給一部分糧草,避免長途異地運輸糧食,減少軍費開支。

後期,朝廷甚至還將鹽權也一併放給節度使打理,用以擴充軍費,提供後勤。但這也使得節度使從餘鹽販賣和徵收鹽稅之中能夠獲得不小的財政收入。而這些,無疑爲節度使們解決了糧草供應和財政收入的難題,使得節度使叛亂之路如虎添翼。

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擁有多少軍隊 他們真的能威脅到皇權了嗎 第6張

節度使叛亂

在唐玄宗時期,這些邊疆地區的軍事防禦的兵力部署甚至達到了六十多萬,幾乎佔全國總兵數的百分之八十五。爲此,唐玄宗甚至設立了著名的天寶十大節度使,每位節度使都手握少則兩萬多則十萬的兵力,對中央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安史之亂,藩鎮割據

天寶年間,這些邊疆節度使在手握軍權、財權、和政權的三管齊下,形成”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的局面,其雄並天下的野心得到很好的滋養。由於權力過大,這些藩鎮節度使幾乎完全獨立於中央集權之外;等到中央想要對這些節度使的權力進行扼制的時候,已經爲時已晚,習慣享受權力的節度使肯定不會任由他們將權力收走,反而加劇了節度使的反叛意識。

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擁有多少軍隊 他們真的能威脅到皇權了嗎 第7張

唐朝藩鎮割據

直到天寶末年,這些藩鎮勢力與中央集權的矛盾日益加深,藩鎮節度使們自成一派,佔山爲王,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而這時的中央,由於長期腐敗奢靡,無論兵力還是實力都已經岌岌可危,遠不是這些手握精兵的節度使的對手。

而手握十五萬兵力、兼具三大軍事重鎮的節度使安祿山,就率先開啓叛亂之路,與中央朝廷爭奪唐朝統治權,由此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也自安史之亂起,戰亂導致大量人口喪失、國力銳減,使得唐朝便由盛轉衰,難逃覆滅之路。

但是我們不禁反思,唐玄宗爲何要賦予節度使如此大的權力呢?難道他就不怕節度使權力過大、功高蓋主,威脅中央集權的統治嗎?-其實,這也是唐朝歷史發展大勢所趨之下唐玄宗的一個無奈選擇。

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擁有多少軍隊 他們真的能威脅到皇權了嗎 第8張

安祿山與唐玄宗

自唐太宗離世後,邊境民族就一直有恃無恐,不斷威脅着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定。爲了使得邊疆地區能夠不受威脅,唐玄宗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邊疆的防禦能力,而這也註定會導致權力的旁落和潘鎮勢力的割據。但是對於當時已經由盛至衰,朝廷腐敗的中央來說,除了以最低成本加強邊境防禦來維持國內的暫時和平穩定以外,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