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打仗不是能繞過城池嗎 古人爲什麼非要攻城略地

古代打仗不是能繞過城池嗎 古人爲什麼非要攻城略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城池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古代城池能繞過去,爲何多是非要一路攻城略地,而不是直取都城?

古代發生戰爭,軍隊能不能繞過城池?

這是一個很簡單也很有意思的問題,答案自然是可以繞過。

像明朝的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起兵4年,雖然勝多敗少,但由於兵力不足,無法鞏固勝利成果,只是據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始終無法真正的擴大戰果。最後兵行險着,採取了突襲斬首行動,繞過重兵駐守的山東,一路不與各地守軍多糾纏,是直下南京。

在各地勤王軍隊來臨之前,拿下了南京,是一錘定音,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趕下皇位,登基爲帝。

還有在明朝末年,清太宗皇太極率領軍隊,也是幾次繞道入關,一度兵臨北京城下,雖然沒有拿下北京,但也是收穫不小。

不過雖然打仗可以繞過城池,但是一般來說,正常的戰爭模式,還是一路攻城略地,而不是繞過城池,再進行戰爭,這種方式很危險。

古代打仗不是能繞過城池嗎 古人爲什麼非要攻城略地

一是在於,一般來說,古代的戰爭,繞過城池的戰略意義,都是要採取斬首行動,直取敵人心臟,拿下對方都城,來一錘定音。

可是戰爭沒有這麼簡單,首先即使打到都城下,也不一定拿得下。其次即使戰爭一方突襲拿下對方的都城,也不會一錘定音,反而可能會引起更激烈的反抗。

像清太宗皇太極幾次繞道入關,明朝一方的勤王軍隊是源源不斷,北京的守軍也是一致對外,因爲在明朝內部,清軍一方就是要一致對外的強敵。

還有元軍當年南下,兵臨都城臨安,雖然謝太后和宋恭帝出降。但是再往南,其他地方可不是應聲而降,宋末三傑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擁立宋朝宗室繼續反抗,堅持3年,隨着崖山海戰失敗才結束。

所以繞道直取都城,不只是風險大,還要看適合不適合自己。像朱棣之所以可以成功,就是因爲他是宗室藩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雖然是造反,但與建文帝朱允炆的戰爭,也屬於皇族內部家務事。

而且他勝多敗少,打出了赫赫威名,所以一拿下南京城,自然是一錘定音,輕輕鬆鬆拿下整個天下。

古代打仗不是能繞過城池嗎 古人爲什麼非要攻城略地 第2張

二是在於繞過城池而戰,相當於將自己後背交給敵方,敵方沒事在你後面偷襲一下什麼的,也夠你受的。如果繞過的城池,駐紮大量軍隊,即使後面可以打贏,也保不住勝利果實。打不贏,那更慘了,很容易會被包餃子。

像靖難之役朱棣直下南京,要不是有着李景隆開金川門裏應外合快速攻進南京的話,很可能是一時半會攻不下高大堅固的南京,然後被南京守城軍隊和勤王軍隊合圍,會功敗垂成。

三是在於戰爭說白了就是拼後勤,如果你後勤強大,可以進行長時間戰爭,那麼你就贏了一半。

除此之外,還可以以戰養戰,攻下一地,掠奪當地的糧草資源,來補充己方軍隊。

如果繞開城池,意味着後勤很可能補充不上,甚至被切斷。更是做不到以戰養戰,畢竟古代的糧草資源什麼的,一般集中在城池之中,沒有後勤的話,那還打個什麼呢?

即使打到對方都城之下,一時半會攻不下的話,那麼沒有補給,又要面對源源不斷的勤王軍隊,那麼肯定是失敗結局。

古代打仗不是能繞過城池嗎 古人爲什麼非要攻城略地 第3張

四是在於有些地方是沒法繞開的,比如你的目標是敵方城池,那麼一路突襲之下,兵臨城下以後,依舊要面對堅固的城池。

還有古代一些城池有諸如函谷關和劍門關這種天險可守,如果你的目標是這種城池,那麼很難繞開,只能硬攻,爬大山高原也不現實。

五是在於古代的交通並不發達,很多交通要道是依託城池連接在一起。要繞開城池,往往意味着並不能走大道,軍隊要是騎兵還好點,軍隊要是步兵,那麼進軍速度緩慢,這樣繞開城池也沒什麼意義了。

最後總結來說,在古代繞開城池是一種手段,往往在於出其不意突襲對方心臟地帶。但是限制太多,很容易弄巧成拙,所以古代戰爭的主流是一路攻城略地,穩打穩紮,才能取得最終勝利。

當然到了近現代,就又不一樣了,不重點攻擊大城市,繞開大城市,其實也有好處。諸如可以引敵出擊,然後集中兵力,將其有生力量一步步消滅,最後自然鎖定勝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