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大足石刻對石窟藝術生活化有哪些推進作用?

大足石刻對石窟藝術生活化有哪些推進作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遺產,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那麼大足石刻對石窟藝術生活化有哪些推進作用?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在立體造型的技法上,運用寫實與誇張互補的手法,摹難顯之狀,傳難達之情,對不同的人物賦予不同的性格特徵,務求傳神寫心。

強調善惡、美醜的強烈對比,表現的內容貼近生活,文字通俗,達意簡賅,既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又有着極大的社會教化作用。在選材上,既源於經典,而又不拘泥於經典,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創造性,處處反映出世俗信仰懲惡揚善、調伏心意和規範行爲的義理要求。在佈局上,是藝術、宗教、科學、自然的巧妙結合。在審美上,融神祕、自然、典雅三者於一體,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重鑑戒的審美要求。

在表現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舊程式,有了創造性的發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極富中國特色。總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爲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同時,作爲中國石窟藝術發展、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大足石刻所出現的許多有異於前期的新因素又極大地影響了後世。

大足石刻對石窟藝術生活化有哪些推進作用?

大足石刻還因濃厚的世俗信仰、純樸的生活氣息,而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它將石窟藝術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內容取捨和表現手法方面,都力求與世俗生活及審美情趣緊密結合。造像中,無論是佛、菩薩,還是羅漢、金剛以及普通民衆,人物形象均栩栩如生,故事情節頗似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

石刻以佛教造像爲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徵,屬於石窟藝術的範疇。早期的“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爲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衆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