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呂氏春秋·先識覽》正名講的是什麼道理?

《呂氏春秋·先識覽》正名講的是什麼道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呂氏春秋·先識覽》正名講的是什麼道理?怎麼理解?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原文】

名正則治,名喪則亂。使名喪者,淫說②也。說淫則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故君子之說也,足以言賢者之實、不肖者之充而已矣,足以喻治之所悖③、亂之所由起而已矣,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獲以生而已矣。

【註釋】

①正名:辨正名稱、名分,使名實相符。名,指名稱或名分。②淫說:邪說,誇大不實的言論。③悖:通“勃”,興起。

【譯文】

《呂氏春秋·先識覽》正名講的是什麼道理?

名分正當,就天下太平。名分敗壞,就天下大亂。使名分敗壞的,是邪說。贊成邪說就使可能的變成不可能,使對的變成不對,使是非顛倒。所以,君子的言談足可以說明賢德的人的實質、不肖的人的內在,足可以用來說明盛世興起、亂世產生的原因,足可以用來知道萬物的情理、人獲得生存的原因,這就夠了。

【原文】

凡亂者,刑①名不當也。人主雖不肖,猶若用賢,猶若聽善,猶若爲可者。其患在乎所謂賢、從不肖也,所爲善、而從邪辟,所謂可、從悖逆也,是刑名異充而聲實異謂也。夫賢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國不亂、身不危奚待也?齊湣王是以知說士,而不知所謂士也。故尹文②問其故,而王無以應。此公玉丹③之所以見信而卓齒④之所以見任也。任卓齒而信公玉丹,豈非以自仇邪?

【註釋】

①刑:通“形”,形體,實體。②尹文:戰國時齊國的思想家。③公玉丹:齊湣王的臣子。④卓齒:楚國人,曾任齊湣王的相。後來齊湣王無道,被卓齒所殺。

【譯文】

凡是禍亂的產生,皆因爲形實和名目不相符。君主雖然不賢德,但如果任用了賢能的人,如果聽從了好的建議,如果做了可行的事,就還不至於遭禍。他們的禍患是因爲他們所認爲的賢士,實際上是不肖的人;所認爲的好建議,實際上是邪說;所認爲可行的事,實際上是悖逆的行爲;這是因爲形和名的內容不同、實和質相異的原因。

賢能跟不肖混淆、好建議跟邪說混淆、可行跟悖逆的行爲混淆,這樣國家不混亂、自身不危殆又等什麼時候?齊湣王雖然懂得要對士人悅服,但不知道什麼纔是士人。所以尹文問他其中奧妙的時候,他沒有辦法回答。這就是公玉丹受到齊湣王的信任而卓齒被重用的原因。任用卓齒但卻信任公玉丹,難道不是自己給自己樹敵嗎?

【原文】

尹文見齊王。齊王謂尹文曰:“寡人甚好士。”尹文曰:“願聞何謂士?”王未有以應。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鄉則悌,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齊王曰:“此真所謂士已。”尹文曰:“王得若人,肯以爲臣乎?”王曰:“所願而不能得也。”尹文曰:“使若人於廟朝①中,深見侮而不鬥,王將以爲臣乎?”王曰:“否。大夫見侮而不鬥,則是辱也。辱則寡人弗以爲臣矣。”尹文曰:“雖見侮而不鬥,未失其四行也。

未失其四行者,是未失其所以爲士一矣。未失其所以爲士一,而王以爲臣,失其所以爲士一,而王不以爲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士乎?”王無以應。尹文曰:“今有人於此,將治其國,民有非則非之,民無非則非之,民有罪則罰之,民無罪則罰之,而惡民之難治可乎?”王曰:“不可。”尹文曰:“竊觀下吏②之治齊也,方若此也。”王曰:“使寡人治信③若是,則民雖不治,寡人弗怨也。意者④未至然乎。”尹文曰:“言之不敢無說。請言其說。

王之令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民有畏王之令,深見侮而不敢鬥,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見侮而不敢鬥,是辱也’。夫謂之辱者,非此之謂也,此無非而王非之也,因除其籍,不以爲臣。不以爲臣者,罪之也,此無罪而王罰之也。”齊王無以應。論皆若此,故國殘身危,走而之谷,如衛。齊湣王,周室之孟侯也。太公之所老⑤也,桓公嘗以此也,管仲之辨名實審也⑥。

【註釋】

①廟朝:士大夫聚會的地方,這裏指大庭廣衆中。②下吏:實際上指齊滑王。③信:通“誠”,確實。④意者:抑或,或許,表示探討。⑤太公之所老:姜太公被封在齊國,齊國就是姜太公老死的地方。⑥管仲之辨名實審也:管仲建議齊桓公遠離名實不相當的人,這裏說管仲能名實相當,言外之意就是說齊桓公不能辨明名實。

【譯文】

尹文拜見齊王。齊王對尹文說:“我十分喜好士人。”尹文說:“我想聽聽你說什麼是士人呢?”齊王沒有回答。尹文說:“假如這裏有一個人,他孝順地侍奉雙親,忠誠地侍奉君主,對待朋友講究信義,住在鄉間就敬愛兄長,有這四種品行的人,可以叫做士人嗎?”齊王回答說:“這真可以稱得上是士人了。”尹文說:“大王得到這個人,肯把他收爲下臣嗎?”齊王說:“我希望能夠得到,可惜未能得到這樣的一個人。”

尹文說:“假如這個人在宗廟裏,受到了很大的侮辱卻不去還擊,大王還將把他任用爲下臣嗎?”齊王說:“不會。大夫受到了侮辱卻不還擊,就是恥辱。這樣一個甘願忍受恥辱的人,我是不會把他任用爲下臣的。”尹文說:“雖然他受辱卻不報復,但沒有失卻自己的四種品行。沒有失卻這四種品行的人,是沒有失去他自己作爲士人的條件。

《呂氏春秋·先識覽》正名講的是什麼道理? 第2張

沒有失去他自己作爲士人的條件,而大王一會兒把他作爲下臣,一會兒不把他作爲下臣,那麼大王先前認爲的士怕不是士吧?”大王沒有話應對。尹文說:“假如這裏有一個人,將要治理自己的國家,百姓有過錯就責怪他們,百姓沒有過錯也責怪他們,百姓有罪就懲罰他們,百姓沒有罪也懲罰他們,卻還怨恨百姓難於治理,可以嗎?”齊王說:“不行。”尹文說:“我私下觀察了下面的官吏,他們治理齊國的地方事務,就恰恰像這樣。”

齊王說:“假如我治理國家到了這個地步,那麼百姓即使治理不好,我也不怨恨。或者我還沒有達到這種情況吧?”尹文說:“我說這些話不敢不加辯解。請允許我說一下理由。你的法令說,‘殺人的處死,傷人的用刑。’有的百姓畏懼你的法令,受到很大的侮辱都不敢還擊,這是顧全你的法令!你卻說,‘受侮辱卻不敢還擊的人是自甘受辱’。真正叫做屈辱的,不應該是這樣。

說他屈辱是責備他,也就是本來沒有什麼錯你卻責備他,並由此去掉他的官籍,不用他作爲臣子。不用他作爲臣子就是處罰他,本來沒有罪過你卻處罰他。”齊王沒有話可說。齊湣王的對話議事都是這樣,所以難免國家衰破,自身危殆,逃跑到谷這個地方去,進了衛國。齊湣王是周室五侯的首位;齊國,也是太公望老死的地方。齊桓公曾經憑藉齊國稱霸諸侯,這是因爲管仲考察辨析賢士的名實清楚周密啊!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