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趙孟頫洞庭東山圖畫的怎麼樣?洞庭東山圖軸介紹

趙孟頫洞庭東山圖畫的怎麼樣?洞庭東山圖軸介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孟頫洞庭東山圖畫的怎麼樣?圖繪太湖邊洞庭東山的秀美之景。東山圓渾清幽,湖面微波粼粼,輕舟盪漾,遠景峯巒迷濛,近處小丘雜樹,淡冶怡和,下面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品鑑。

顧盼生情。可以看出筆墨技法是從董源的規範中變化而來的,柔和的披麻皴和充滿節奏的點苔,表現出江南草木華滋的土山形貌;湖水則以細勁與含蓄的線條寫成,與東山連成一片;設色採用明潔清雅的淺絳法。

畫作內容

此畫描寫洞庭東山的景色。洞庭山位於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分東、西兩山。東山古名爲胥母山,又名莫鰲山,爲伸出太湖之半島。圖描繪遠處的東山,峯巒疊嶂,但山勢不高,較爲圓渾平緩。山間樹木叢生,枝葉茂盛,一片鬱鬱蔥蔥的江南景色。山徑蜿蜒曲折向上,山腳下臨水邊的平坡上,佇立着一位長者,正在凝神地觀賞太湖一帶的湖光山色,顯得十分悠閒自在。山後煙霧迷漾,茫茫一片,遠處的崗巒隱隱約約,或現或隱。寬闊湖面佔據了畫面較大部分,湖水清澈,湖面微波粼粼,數只扁舟在湖水中穿梭不絕;近處爲露出水面的小丘,在沿湖的坡岸上雜樹叢生,樹木的倒影映入湖面。這些樹木,既不多又較低矮,其作者意圖爲使洞庭的湖光山色能夠充分地呈現出來。

趙孟頫洞庭東山圖畫的怎麼樣?洞庭東山圖軸介紹

《洞庭東山圖》圖上方有趙孟頫題詞一首:“洞庭波兮山蜓橐,川可濟兮不可以涉。木蘭爲舟兮桂爲楫,渺餘懷兮風一葉。子昂。”鈐“趙氏子昂”朱文方印。

趙題左方爲乾隆帝題詩:“三湘七澤杏難分,恍見微風落葉紛。誰識王孫多意緒,月明波冷吊湘君。”鈐“乾隆鑑賞”白文圓印,“幾暇臨池”白文方印。

圖右下鈐清安岐收藏印:“安氏儀周書畫之印”白文長方印。

裱邊左側董其昌題跋:“畫洞庭不當繁於樹木,乃以老木緣岸,楂檗數株,居然搖落湖天,寥闊之勢從此畫出。是子昂章法迥絕宋元處,是構凌雲臺手。董其昌。”

裱邊右側乾隆帝又題:“洞庭始波,木葉微脫,爲千古寫景妙語。子昂胸吞雲夢,著墨無多,而湖光渺彌,傳神在氣韻間,直駐最然度營邱前矣。御識。”

創作背景

《洞庭東山圖》中的山巒坡石形態平緩,用綿長柔和的披麻皴勾皴,山頭、石隙、坡腳布以疏密苔點,水面細勾網紋水波,這些都取法於董巨,筆墨深得董巨婉和明潤的要諦,然筆法較董源爲之疏簡,墨色較爲幹淡,在意境的構造上,將董巨的蒼鬱滋潤轉爲蒼茫蕭散;在山巒微染石綠和赭石,顯然非仿董源的水墨畫法,而是董的青綠山水法,與他42歲時所畫《鵲華秋色圖》的筆墨技法同一淵源。趙孟頫在43歲時曾畫過一幅《青綠山水大軸》,與《洞庭東山圖》是同一格調。而到48歲創作《水村圖》時,已是仿董源的水墨法,且筆法趨於簡潔疏放。可見趙孟頫在42歲至47歲休病家鄉湖州期間,於董源的山水潛心研習,先後創作了多幅仿董巨的作品。《洞庭東山圖》的筆墨較《鵲華秋色圖》爲簡,較《水村圖》爲繁,推斷其創作時間可能在兩圖之間,即42歲至47歲這一時期。

《洞庭東山圖》是趙孟頫所畫的洞庭東、西山對軸裏的一幅,《洞庭西山圖》不明下落

趙孟頫洞庭東山圖畫的怎麼樣?洞庭東山圖軸介紹 第2張

藝術鑑賞

構圖

此圖的佈景以高峻的東山爲主體,山上林木疏落,遠山隱現。近處平坡雜樹,中間湖面遼闊,湖左一士人撐一葉小舟盪漾。此圖的構圖既非重嶺疊嶂水深林密的北宋宏偉山水圖式,也非南宋近實遠虛的邊角之景,而是吸收了董源的平遠佈景法而加以改造,即減弱了山巒的層疊之勢,加寬水面,形成一水兩岸的結構。這種構圖純然與他長期觀察太湖景色的真切感受有關,是從實景中提煉出來的一種境界,表現出洞庭東山既雄偉又寥廓的意境。

從此畫構圖來看,作者的意圖是想寫它的真實景象,把山巒的山峯安置在山的北部,這與其該地的地理位置完全相吻合。

技法

東山圖之山石木葉,苔點均師董源皴法,以董源披麻皴爲主,兼用解索,即山石皴法,楂櫧的根枝葉點,都是董源家法。如山石勾勒用披麻、解索淡皴,點以濃苔,再設以青綠淡赭顏色,這都從董源的規範中變化而來的。山石渲染較多,明暗向背明顯,則本於巨然。水中波紋用細筆素描鱗狀浪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