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魯國的孔子是誰 孔子謂顏回曰有何典故

魯國的孔子是誰 孔子謂顏回曰有何典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孔子,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2千多年前的人物,就是這麼遙遠的人物,如今廣受人們所認知。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人們對於孔子的認知都在改變,孔子還活着的時候,處境好點,被人們奉爲上賓客,倘若處境差點,就如同喪家之犬。孔子死了之後,反而待遇變好了,從董仲舒開始,逐漸的侍奉爲神明。

魯國的孔子是誰 孔子謂顏回曰有何典故


在如今的中國,對孔子認知最爲廣受爭論的,那就是于丹教授。她曾在《百家講壇》上講借過《論語》,她雖然對孔子有着獨特的認知和理解,但是有很多對此並不感冒,站在她的對立面,唱反調,她的這種遭遇就有點像孔子生平。誰都知道孔子是在出遊列國之後,屢次碰壁,只好回到故居魯國,開始廣收門徒,就此行爲在當初的封建社會,這是獨特的,因此人們對孔子的行爲也是議論紛紛。之前有着各個大儒的認知,現今又多了于丹的個人認知。

其實真實的孔子,跟漢代大儒想的不一樣,跟宋代的程朱想的更加不一樣了,這一系列的人物和作品,寫的都是尊孔,而秦始皇卻站在反對孔子的一方,認其爲擾亂國家制度的根本。但是這麼多人對他議論,孔子依舊站在那裏,深受後人仰視,可見孔子的真正價值是有的,只是需要我們去挖掘。

也許在於丹教授的眼裏,離那些儒學大家的認知水平不一樣,並且相差甚遠。聽過她講解的百家講臺的人,都該知道她認知的孔子至少還是善良的,是一個很親切的形象,給人形成孔子是一個好好先生的形象。但是她講述不清,到底孔子是誰?這是一個大問題,並且沒有答案。或許孔子的道就在身邊,我們可以從日常的話語中瞭解到孔子,真正的孔子,就在於那些不起眼的地方。

無論有多少人詆譭孔子,至少在如今中國,對孔子的擁戴人數是衆多的,這就足夠了。

孔子謂顏回曰有何典故

顏回是春秋時期的人,他14歲就跟隨孔子,跟他學習各種爲人之道和知識。並且他自己很爭氣,成爲了孔子的最得意的學生,在這麼多弟子當中,孔子對他的稱讚可以說是最多的,說他是個好學的人,也是一個“仁人”。因此後世對顏回的讚揚依舊是絡繹不絕,後世的君王或文人都尊崇他爲顏子。說起這一對師生,就不得不提一下,孔子曾跟顏回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魯國的孔子是誰 孔子謂顏回曰有何典故 第2張


孔子說:“顏回啊,你先過來。你想想你家境比較低微,爲什麼就不去做官,然後以彌補家用呢。”顏回回答道:“對於做官這件事情,我一點兒心思也沒有,城郭外面我有50畝田地,我可以用來耕種糧食;在城郭內部的40畝田地,我們可以養殖蠶和種植麻;我有着自娛自樂的方式,那就是波動鼓琴,並且夫子你跟我說的那些道理足以讓我感到愉悅,我又爲何非得要去做官呢。”孔子聽了他的回答之後,先是變了一個臉色,說:“說的實在是好啊,我知道這是你心願。我聽說善於滿足的人,不會因爲利益來使自己勞累;那些安閒自得的人,知道自己已經失去很多東西,但是也不會覺得有絲毫的畏懼;注重自己內心修養的人,不會因爲自己不做官而感到慚愧。這樣的話我曾說了很多次,但是在你的身上我纔是真正的看到,讓我有了收穫,可喜可賀。”

顏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不顧忌這些,日常的貧困對他來說,這纔是享受,享受生活,有着自己的樂趣。

聖人孔子勸學的故事是什麼

孔子勸學出自《論語》中的<孔子家語>,是一篇啓發性很強烈的文章。孔子勸學的對象是學生子路(前542—前480,名仲由)。子路是孔子門下最優秀的弟子,也是陪伴孔子時間最長,與孔子感情最好的。兩人亦師亦友,關係非同一般。

魯國的孔子是誰 孔子謂顏回曰有何典故 第3張


本文記錄的是孔子與學生子路第一次見面時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子路的教導是循序漸進的,針對他提出的問題因利勢導,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精神。不管是有天分還是沒天分的人,都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和汗水來提升自我。在求學的過程中,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都很重要。只要掌握有效的技巧,懂得結合“學與思”和擺正學習的態度,要虛心,要上進,學無止境。

本文條理清晰,說服性強,在簡單平常的對話中卻蘊含着無限的大智慧。孔子對子路的疑慮,分別從不同方面、運用不同方法(類比、比喻)等等,來說明“學不可以已”的重要。有句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有道理的。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要學習的東西卻是無窮無盡的。學習是終生的事,學習能讓人富有知識智慧和氣質,人不光要有美麗的外表,內在也很重要。只有美麗的外表而無深度的內涵,那隻能是庸俗。只有在有限的生命裏,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綻放無限的光彩。

孔子好學的標準是什麼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與思想家,他一生都沒有停止對知識的學習與自身的進步,孔子能有如此大的成就是與自身努力是分不開的。孔子在世時,世人給予了他無數的榮耀與讚譽,但是他都推掉了,唯獨在學習這塊他對自己很是肯定。沒人能像他這麼好學。

魯國的孔子是誰 孔子謂顏回曰有何典故 第4張


孔子還以好學作爲評判標準來肯定自己的學生,因爲孔子認爲好學是最重要的一個品質了。那麼孔子好學到底是有什麼標準呢?

第一孔子認爲好學之人要將學習與物慾分開,如果一個人在求學途中還要擔憂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否安適,那麼他肯定不是一個好學之人。而且好學的人是不會以好學爲手段最終達到錦衣玉食的目的。好學之人的目的是成爲一個有道之人,名利財富這些物質不是學習的最後目的。學習就是學習,不要摻雜任何物質目的,這纔是一個真正好學的人。

其二好學之人要端正學習態度,孔子認爲要“敏於事慎於言”,這個意思就是好學的人,在做決定的時候要果斷,在言語上要謹慎樸實,所以對事態度與言語表現都是好學的範疇,這是屬於儒家人的內在要求。

其三好學之人不僅僅讀書學習而是與工作實踐相結合的。學的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更是實踐能力的鍛造,避免出現當今社會的高分低能現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纔是成爲一個真正的好學之人。

其四好學之人應該要廣泛涉獵,只要有成就的人都可以成爲自己的老師,學無止境。

孔子好學觀是一個立體而且是豐富的好學的衡量體系,讓世人受益頗深。

孔子孟子是什麼關係

孔子和孟子兩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極大,與此同時,他們兩人還都是極爲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孟子兩人都以仁爲主張,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時期人,孟子是戰國時期人。

魯國的孔子是誰 孔子謂顏回曰有何典故 第5張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者,被世人尊稱爲聖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論是對我國還是對世界都有着極爲重要的影響。孔子主張“仁”和“禮”,推崇德治和禮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義高於利的利義觀,以及先富後教的經濟思想;開辦私學,廣收學生,提倡學生沒有等級之分,提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張要根據事實來探究歷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遊,並主張旅遊要健康適度;孔子還提倡積極樂觀、爲人向善的人生觀。

孟子與孔子同出儒家學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還被世人尊稱爲亞聖,與孔子一起被稱爲孔孟。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德規範作爲道德標準,主張實行仁政,從這點可以看出,孔子對孟子的影響以及孟子對孔子的推崇;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這個概念,點出了國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還提出了人的本性一開始都是善良的哲學思想。

歷史上對於孔子和孟子兩人的評價都極高,也因此纔會有聖人、亞聖這些稱呼的存在。兩人不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其他方面都有着巨大成就,爲我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孔子逸馬有何典故

孔子馬逸這個故事出自於《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一部秦國時期的丞相呂不韋主編的歷史鉅著。這個故事主要講述有一次孔子的馬在掙脫束縛後吃了一個農民的莊稼,在農民把馬牽走後,他的兩個弟子分別取遊說農民歸還馬匹的事。

魯國的孔子是誰 孔子謂顏回曰有何典故 第6張


有一次,孔子走累後在路邊休息,他的馬掙脫了繩子的束縛,還吃了別人所種的莊稼,因此那個農民就把那匹馬給牽走了。孔子的一個名叫子貢的弟子,他以能說會道、辯論才能而出名,他向孔子請求讓他去說服農民歸還馬匹,然而他說盡了能說的話,那個農民卻不聽他的。之後有個剛開始在孔子門下學習的人,爲人比較粗俗,他請求讓他去說服農民。他對農民說:“您在東海種地,而我在西海種地,我的馬怎麼可能不去吃您種的莊稼呢?”農民聽後很高興,就說:“說話就是應該這要簡潔明瞭,怎麼能夠像剛纔那個人說話那樣。”並把馬歸還了。

這個故事啓示我們不論是處於什麼樣的文化層次、屬於什麼樣的種族還是位於什麼樣地方,人都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也許有的事情在別人看來是非常可笑的,但那並不能代表我們就能主觀輕率地去判斷別人就是錯誤的。就好像在西方人看來,中醫是他們無法理解的東西,但實際上,中醫曾經救治了中國人幾千年。因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去輕視別人的思維定勢。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