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忽必烈兩徵日本爲何都以失敗告終?忽必烈徵日的情況是怎樣的額?

忽必烈兩徵日本爲何都以失敗告終?忽必烈徵日的情況是怎樣的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忽必烈徵日的情況是怎樣的額?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世祖忽必烈兩徵日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伴隨着摧枯拉朽的“神風”降臨,最終元朝將日本納入帝國統治之下的野心破滅。相較於當時的元帝國與日本,的確在軍事科技以及兵員國力上都有極大的差別。那麼問題來了,蒙古人爲啥要遠征日本呢?以及爲什麼兩次遠征都失敗了呢?讓我們從第一次先說起。

時間還要追溯到至元二年,此時距離忽必烈剛剛在元大都稱帝只有不到五年的時間,忽必烈就派出高麗人趙彝作爲使臣,代表蒙古前往日本表示通好。由於日本方面無視了蒙古的使者,因此忽必烈第二年,又一次向日本派出正式的蒙古使臣,並且這一次使節規模更大,而且還有高麗使者的陪同,但是卻依然無果而返。

那麼爲何日本要對尚無交際的蒙古,有如此深的牴觸情緒呢?其實原因也並不難理解,日本偏居海外,對當時大陸的相關消息,大多是來自與他們有緊密貿易聯繫的南宋,而作爲蒙古當時敵國的南宋,會怎樣向日本人形容來自草原上的敵人,那自然就不必多說。這一點,在第二次蒙古使臣抵達日本之後表現尤爲明顯。在使臣將蒙古國書送達鎌倉幕府之後,幕府以及當時日本朝廷,立刻就對如何迴應蒙古的這一次使節進行了商討。其結果,便是認爲蒙古人有入侵日本的野心,有意思的是,這一結果很大程度上,還受到了一位當時來自南宋的禪僧,他所對蒙古人入侵所帶來的破壞的描述的影響。

忽必烈兩徵日本爲何都以失敗告終?忽必烈徵日的情況是怎樣的額?

不過忽必烈自然不會就此安然受辱。在第二次使團回國後不久,忽必烈就立刻下令距離日本最近的高麗建造戰船,整軍備戰。當然,此時蒙古依然在進行着與南宋的戰爭,因此自然不是真的打算立刻與日本開戰。因此忽必烈不厭其煩的派出了第三次使臣,但是除了他們在對馬島抓到了兩個平民之外,這一次依舊無功而返。這兩個平民在各種機緣巧合下,碰巧被忽必烈當作是日本的使節,因此對兩人大加款待,並且還讓二人蔘觀了元大都的宮鑾城闕。所謂“事不過三”,但是忽必烈還是第四次派出了使節前往日本,這一次不僅有蒙古國中書省和高麗國的文書,更是還有忽必烈本人的文書。那麼這一次結果如何呢?當時執政的北條時宗猶豫再三,最後決定拒絕了忽必烈對於日本向蒙古稱臣納貢的要求。

當然,北條時宗自然也不會傻到,不知道自己這個決定意味着什麼。因此在回絕蒙古使者請求之後,北條時宗立刻下令距離高麗最近,因此也是最有可能遭到入侵的九州進行戰備。實際上九州島也算得上是一片多災多難的土地。在蒙古入侵之前,九州地區就時常遭到高麗奄美島海盜的入侵,甚至在宋天喜三年,遭到了女真海盜大規模入侵的“刀伊入寇”。因此,九州地區對於即將到來的大規模入侵,可以說並非毫無經驗和準備。

1274年,在南宋的殘餘勢力尚未徹底清除之前,忽必烈就點兵三萬開始了第一次徵日。不過這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軍隊是蒙古人,其餘大部分其實是由投降的金朝軍隊包括契丹、女真、漢人組成。除此之外,遠征軍還有大量的高麗軍隊和水手,也被徵發上了戰場。從這支部隊的組成,就大致可以看出忽必烈徵日的意圖其實多少並不純粹,大有消耗這些金朝降兵和高麗軍隊的意圖。十月,元軍順利的攻佔了對馬島和壹岐島,並在之後,重創了駐守肥前國沿海島嶼的松浦黨。

雖然蒙古軍隊並沒有多少人真的踏足日本的戰場,但是僅憑這些原本金朝以及高麗的軍隊,實際上就已經在戰術和裝備上,對日本有着極大的優勢。不過在登陸九州之後的第一戰也就是博多港之戰中,由於日軍已經提前集結人數上多於元軍的軍隊,加之博多一帶的地形並不利於元軍發揮,因此在苦戰一日無果後元軍只得撤回船上,第二日再另尋時機進攻。數日後,當元軍再一次整裝待發之後,此時日軍已經集結起了約十萬人的大軍。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元軍依舊兵分兩路,併成功的通過迂迴的方式擊敗了日軍,並迫使日軍在付出巨大傷亡的情況下後撤。

不過雖然解決了最要緊的問題,但是元軍內部實際上依然面臨許多的問題。第一個大問題便是後勤。此時元軍從高麗攜帶的給養已經幾乎見底,而新的後勤補給則則遙遙無期。蒙古人慣例的以戰養戰在日本也沒多少用武之地,首先是日本貧瘠的村落實在難以榨出可以供給全軍的給養,同時在日軍兵力高於元軍的情況下貿然四散掠奪,無疑是有極大的風險。因此在衆將商議之後,元軍決定先行撤退,然而在撤退途中遭遇風暴,在付出巨大傷亡(主要是風暴導致的減員)之後,元朝的第一次徵日就此宣告結束。

第一次徵日作戰,總的來說還算是表現可圈可點。雖然這一次徵日元軍內部魚龍混雜,但是仍表現出了極高的戰鬥力。失敗的原因,很顯然就是一個在古代戰爭最爲棘手的後勤問題。從一開始元朝的準備來看,顯然忽必烈打算讓這些遠征軍以戰養戰,至於在日本的環境下是否能實現,他並沒有過多考慮。同時,兵力不足也是這一次徵日失敗的重要原因,當然,這也和當時元朝的主要精力,還放在清剿南宋殘餘勢力身上。但此次徵日明顯帶有消耗這些降軍,將其作爲試探日本虛實的炮灰的意圖。因此這次遠征的結果一開始也就是註定的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