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禹錫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落差

劉禹錫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落差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劉禹錫的一生是什麼樣的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公元772年,洛陽劉家降生了一個男孩。古人起名頗爲講究,除了“女詩經,男楚辭”,還寄託着父母的期望,希望易活的叫白居易;希望健康的叫霍去病、辛棄疾……這個孩子姓劉名禹錫,字夢得,大概是母親生他之前夢見了大禹“賜子”。

劉禹錫21歲便中進士,當上監察御史,23歲授太子校書,可謂前途一片光明,雖說劉禹錫仕途一帆風順,二三十歲便位極人臣,但他是個有爲青年,夢想着治國平天下,便與數名有志之士一合計,搞了個大事情:永貞革新,誓要徹底瓦解藩鎮和宦官手中的權力,恢復唐王朝的興盛。

結果也只是螳臂當車,宦官權貴以及手握兵權的藩鎮軍閥一反撲,不僅逼迫皇帝禪位,還將他們紛紛貶官。帶頭的王叔文被賜死,王伾被貶後病亡;剩下的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貶爲邊遠八州的司馬,是轟動一時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劉禹錫突然從人生巔峯跌到了谷底,之後他一被貶就是長達23年之久。

人生能有幾個23年?但凡誰都會抱怨,但劉禹錫最讓人佩服的就在於,不管遭遇什麼,他都能樂呵呵地面對,並且不改初衷,歸來仍是少年。

劉禹錫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落差

司馬,其實就是個京官外貶的閒職,說白了就是帶薪下放。這一年,劉禹錫33歲,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卻迎來了一場透頂的失敗,從有志青年落爲一條被曬着的鹹魚。

劉禹錫收拾行囊,去湖南常德當他的朗州司馬。可是當大家都以爲他即將消沉頹廢下去時,一首刺破天際的詩傳到了京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天,總是讓人感到蕭索寂寞,特別是被貶謫的人。當柳宗元在汨羅江邊憑弔屈原,韓愈悲嘆“雲橫秦嶺家何在”,衆人傷春悲秋時,劉禹錫卻反其道而行之:“秋天哪裏不好了?”

秋天“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而我老劉,尚可如孤鶴衝破雲霄,排解一切傷感和惆悵,衝破一切壓抑和封鎖,在自己的天空翱翔。

在劉禹錫心裏,任何事情即使再壞,也都有好的一面。春天去了,尚有秋天。心有春之生機,又何懼秋之蕭條。更何況,我老劉捲土重來還未可知呢。

果然,十年之後,劉禹錫又被調回了京城。可是他剛一回到長安城,就跑到玄都觀裏賞花,又作了一首驚世駭俗的詩: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明眼人一看,此處桃樹千株,不是暗指十年來在政治上投機取巧而得意起來的新貴麼?要是我老劉當年沒被貶,哪還有這些小人得志的機會?

劉禹錫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落差 第2張

於是,這首詩一出來,劉禹錫再次被光榮下放。他何嘗不知道後果,但揭露了這些人醜惡的嘴臉,也算大快人心,又樂呵呵地上路了。

經過諷詩一事,對手們對劉禹錫甚是“照顧”,將他貶到偏遠的廣東連州,又輾轉到四川夔州,十年後,劉禹錫才從“巴山楚水淒涼地”來到還算富庶的安徽和州。不過他又在這裏遇到一個小人。

策知縣雖比劉禹錫低一級,但有實權,而面對貶官,地頭蛇更不會客氣。按規定,他應住在衙門三間三廈的標間,可知縣偏讓他住到城南門,不僅遠離市區,而且面朝大江,一片荒蕪。

就在知縣爲自己的下馬威竊喜時,劉禹錫家門口卻貼出這樣一幅字: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有江可望,有帆可看,水天相接,去哪裏找這樣可以安靜思考的“江景房”?

知縣知道後惱羞成怒,又讓他從城南搬到城北。劉禹錫環顧新房,房間縮水了一半,旁邊只有一條小小的德勝河,但一到春天,河邊楊柳依依,滿眼春色。此情此景讓他彷彿身在長安,於是又寫道: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知縣見他還是悠然自得,又把他轉移到城中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斗室裏。面對知縣勢利小人的嘴臉,劉禹錫反倒覺得滑稽可笑,淡定從容地寫下讓他名垂千古的《陋室銘》:

劉禹錫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落差 第3張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我在此山,此山即崑崙;我在此水,此水就是長江黃河;在此陋室,這裏便是世間天堂。沒有標間、江景柳色又如何?被小人刁難又如何?你剝奪的只是身外之物,卻永遠無法觸及我的內心。

836年,65歲的劉禹錫因患足疾,向朝廷上書辭官。三起三落,就此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值得欣慰的是,雖然仕途坎坷,但其晚景並不淒涼,最終以正三品的虛職退居洛陽養老,與好友白居易,裴度等詩唱往合,名滿天下。

回望此前,劉禹錫一生曲折皆因永貞革新而起,很多人都覺得劉禹錫太傻了,逞一時意氣,誤一生大計!如果他圓滑世故一些,憑藉自身才華和朝中多位宰相的青睞,完全可以青雲直上,封侯拜相。

是的,這個分析完全沒有錯。

但是如果你讀過他高中進士之後寫就的《華山歌》,你就會明白他爲何要走這樣一條荊棘遍佈的路,那首詩的結尾是這樣一句話:

“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

大丈夫如果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坐擁富貴也不過是庸碌之輩!——這正是劉禹錫秉持一生的志向,也是破譯他一生選擇的密碼。

劉禹錫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落差 第4張

從科場才子到鋼鐵戰士,只因爲一件東西——信仰。

劉禹錫最終將他對永貞革新的忠誠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退居洛陽6年後,他自知大限將至寫下絕筆自傳《子劉子自傳》,其中沒有對自己的文學成就做任何誇耀,沒有爲自己坎坷的一生做任何哀鳴,卻花了接近一半的篇幅爲永貞革新的領導人物王叔文傾情辯護(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賜死),最後一次爲革新事業振臂高呼!

永貞革新曆時只有100多天,劉禹錫卻用了一生來堅守。

一次一次的希望,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貶謫和打擊,他卻從未向命運和權貴低下高貴的頭顱,更不曾對自己的理想有過半點質疑。

自傳收筆後,劉禹錫於842年在自己傾情歌頌的秋日裏帶着對理想的緬懷駕鶴西去,終年70歲。

在高手林立,風起雲涌的中唐詩壇上,劉禹錫或許不是才情最盛的,卻一定是最倔強最樂觀的,他以百折不撓,永不屈服的鬥士情懷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的豪邁詩情讓我們相信: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