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唐朝的劉禹錫和孔門顏回有什麼相同之處?

唐朝的劉禹錫和孔門顏回有什麼相同之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顏回是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1年,孔子是顏回的老師,生於公元前551年,可見顏回要比孔子小30歲,顏回十三歲入學,入學的時候孔子已經四十三歲,那個時候孔子已經完全的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可以說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思想家,也就是說顏回入學的時候孔子的教學模式已經相當的成熟了。  

唐朝的劉禹錫和孔門顏回有什麼相同之處?

孔子畫像

正是因爲孔子的思想體系已經完全的成熟,所以其思想的魅力對顏回的影響纔是非常大的,顏回曾說過,老師的學問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見顏回對於孔子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對孔子的學問是非常崇拜的,正是因爲如此,顏回纔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對孔子亦步亦趨。

顏回入學的時候是十三歲,歷時六年,學業已經基本完成,東漢郎凱這樣說:顏回“十八,天下歸仁”,顏回雖然完成了學業,但是一直沒有去求官,一直在追隨孔子,公元前497年,也就是顏回24歲的時候,顏回隨着孔子游歷列國,這個時候孔子已經54歲。孔子的旅程一直持續了十四年,等到再次回到魯國的時候顏回已經是38歲,孔子已經是68歲的垂垂老人。

顏回回到魯國後,也沒有入仕,這個時候的顏回已經是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回家後,顏回不能再追隨孔子,自己也開堂講學,但是時間只有短短的兩年,四十歲的時候,顏回英年早逝,孔子痛哭失聲“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慨嘆再也沒有像顏回那麼好的學生了。

 孔子與顏回的故事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時期魯國人,與顏回是老鄉,也是師生,孔子一生中據說有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卻稱顏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語之中處處表現出對顏回的喜愛,對顏回的評價非常的高,稱其爲“三月不違仁”,稱其“賢哉回也”,顏回去世的時候孔子已經是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說再也沒有顏回那樣的好學生了。  

唐朝的劉禹錫和孔門顏回有什麼相同之處? 第2張

孔子畫像

顏回,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國沒落的舊貴族,到了其父親顏路一代已經是徒有虛名,顏回十三歲拜孔子爲師,可以說其一生都在追隨孔子,與孔子朝夕相處的時間從其十三歲入學到其三十八歲自己開堂講學長達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說孔子對其是非常瞭解的,其對孔子也是非常瞭解的。不僅僅孔子對顏回推崇有加,顏回對孔子也是非常的崇拜,即使是在孔子學說不能被所有的國家接受作爲施政綱領的時候顏回還是堅定的相信自己老師的思想,顏回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可見顏回是孔子堅定的信徒。

孔子對顏回也是非常信賴的,《呂氏春秋》記載的《顏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說明了孔子對顏回的信賴,孔子見到顏回從甑裏面取食,但是還是相信了顏回的說法,相信是由於炭灰弄髒了米飯,所以顏回纔拿出來吃了。從這裏可以見到顏回的品德,也可以見到孔子對顏回高度的信賴。

從顏回與孔子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兩個人的師生情誼是非常難得的,彼此互相信賴互相推崇,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師生情誼的最高境界。

 劉禹錫和顏回一居陋室

顏回生活在春秋時期,是一代大儒,是顏氏之儒的創建人,顏回沒有作品流傳下來,史書中的記載也不是很多,其言行大多數記載在《論語》之中,之所以能夠得到後世的認可與推崇是因爲其品德的高尚,是一個被孔子成爲“仁”的人,劉禹錫生活的時代比顏回晚了1300年,可以說當時還稱得上是盛世,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劉禹錫是幸運的。  

唐朝的劉禹錫和孔門顏回有什麼相同之處? 第3張

劉禹錫畫像

顏回一生都在追隨着孔子,自己辦學講學僅僅兩年的時間就去世了,可以說生活潦倒,死後甚至是連喪葬費都沒有,其父親多方奔走,在其弟子的幫助下才勉強的湊足喪葬費,可以說顏回一生生活都是非常貧苦的,但是孔子卻感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見顏回對於精神生活的重視,對於物質生活要求的多麼低。

劉禹錫雖然做了《陋室銘》被後世傳頌,但是實際上其生活狀況一直還是不錯的,曾經做過很多的官職,得到了當權者的青睞,雖然因爲得罪權貴遭到貶謫,但畢竟還是一名官員,情況不像顏回那麼糟糕,雖然自稱身居陋室。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自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從這一點上與顏回是具有相通之處的。

顏回是一代大儒,雖然沒有任何的著作,劉禹錫也是儒學的代表人物,卻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的詩作,讓我們從其詩詞中能夠更加的瞭解其生平經歷與思想狀況,從這一點上與顏回是有着天壤之別的。

顏回與劉禹錫都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從這裏可以看出作爲儒學大家,對於精神世界的要求高,對於物質要求非常的少,這是對統治階級的一種反叛,也是不願意同流合污的證明。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