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劭:曹魏大臣、思想家,推動漢學向魏晉玄學轉變

劉劭:曹魏大臣、思想家,推動漢學向魏晉玄學轉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思想家和政治家。 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漢末年,舉孝廉出身,初爲上計吏,歷任太子舍人、祕書郎等。曹魏建立後,歷任尚書郎、散騎常侍、陳留太守,冊封關內侯。正始年間,去世,追贈光祿勳。劉劭學問詳博,通覽羣書,曾經執經講學,成爲推動漢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中間環節。參與編纂類書《皇覽》,制定《新律》。編寫《人物誌》,品評人才。著有《趙都賦》《許都賦》《洛都賦》等辭賦作品,多已亡佚。僅見《趙都賦》、《上都官考課疏》,收入於《全三國文》中。

劉劭:曹魏大臣、思想家,推動漢學向魏晉玄學轉變

人物生平

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官至尚書郎、散騎常侍,賜爵關內侯。受詔蒐集五經羣書,分門別類,纂爲《皇覽》。又與議郎庚嶷、荀詵等共同制訂律令,作《新律》十八篇,著《趙都賦》、《律略論》。魏廢帝時,專事執經講學。所著《人物誌》,討論封建社會人才選拔問題,以爲人“稟陽陰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從人之形質,可觀察其才性。對人性、才能和形質等分析甚詳,反映漢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之趨勢,開魏晉士大夫品鑑人物的清淡風氣。所著有《法論》等。約生於東漢建寧年間,卒於魏正始年間。官至散騎常侍。著《人物誌》,探討了人才選拔的標準原則問題。他認爲,識人不僅應聽其言,而且應觀其行;不僅要看其外貌,而且要看其內在氣質。他把人物分作“三材”、“十二流品”,認爲聖人是最高理想,英雄次之,等等。他還用道家的無名解釋儒家的中庸,表現出儒道合流的傾向。他的思想是漢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中間環節。

劉劭:曹魏大臣、思想家,推動漢學向魏晉玄學轉變 第2張

成就

漢末魏初是社會思潮的轉變時期,由於儒家思想的衰落,出現了儒、道、名、法競起與合流的趨勢。又因爲曹操重刑名,更促進了名家和法家思想的流行,使得人物品題(“月旦評”)由對具體人物的評論,發展到人物才性高下標準問題的討論。劉劭的《人物誌》反映了這一思想特點,對評論人物才性的原則和標準進行了比較廣泛深入的討論,爲當時哲學思想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他認爲,對人物的認識不僅應聽其言,而且應觀其行,說“必待居止然後識之”;人稟陰陽以立性,由於每個人稟受的氣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才性。他根據才性高下,把人物分成五等;聖人、德行(與“聖人”比,是“具體而微”)、偏材(有一方面特長)、依似(表面上有一方面特長,而實無)、間雜(“無恆”的人)。他認爲,“聖人”是最高的人格。“聖人”以中庸爲其德,說:“夫中庸之德,其質無名,鹹而不鹼,淡而不醇,質而不縵,文而不繢,能威能懷,能辨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爲節。”劉劭用道家的“無名”解釋儒家的“中庸”,表現出儒、道合流的傾向。他的思想是漢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中間環節。

作品

《趙都賦》《樂論》《許都賦》《人物誌》。《人物誌》作爲我國曆史上首部系統的人才心理學專著。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