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的五次漠北討伐,最後結果如何?

朱棣的五次漠北討伐,最後結果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朱棣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靖難之役,讓朱棣將皇位從自己侄子的手中成功奪取過來,但是,這一篡位奪權之舉,非但沒有被後世人所指責,反倒贏得了人們的讚賞,並送給了朱棣“永樂大帝”的美稱。

之所以對於朱棣大加讚賞,主要是因爲朱棣的諸多功績,如:將首都搬遷到北京、編寫修築《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收復安南、五徵漠北。其中,五次親征漠北,特別受到了後世的讚揚。因爲,從古到今,帝王親自帶兵征戰的基本上沒有幾個,朱棣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一直親征到長城以北的皇帝。這使得他在歷史上的名聲大振,聲望更高。

朱棣的五次漠北討伐,最後結果如何?

元朝政府在朱元璋的打擊下垮臺以後,蒙古方面的殘餘勢力卻還沒有被完全清除掉,這些人逃到了塞外,建立了“北元”政權。但是,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沒有力氣再去發動新的戰爭將這些勢力徹底剷除,因爲,之前的多年征戰已經讓朱元璋的兵力消耗大半,也使得民生凋零無力再戰。所以,朱元璋選擇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恢復勞動生產休養生息上,以促使民生髮展。

面對北元政權,朱元璋則採用了比較折中的辦法,那就是:詔安。即便是這樣,大明和北元兩個政權的軍隊防禦系統,還是處於一個對立的狀態。

兀良哈部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從戰有功”,最開始,朱棣對於蒙古還是持有懷柔態度的,但是,到了一四零九年,這個思想有所轉變。東蒙古的首領本雅失裏汗先是將明朝的使臣郭驥給斬殺了,隨後,有在臚朐河之戰中,將明朝的十萬大軍係數殲滅,使得明朝損失慘重。朱棣當時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非常生氣,親自帶領着五十萬大軍前去討伐。

朱棣的五次漠北討伐,最後結果如何? 第2張

就此揭開了長達十四年的北伐之戰,與蒙古展開了殊死較量。那麼,明成祖這十四年的仗打得到底怎麼樣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永樂八年,朱棣開始了第一次征討。這次的戰果實際上有點尷尬,因爲,明成祖二月份發兵征討,但是,在前三個月裏,大明軍隊幾乎是看不到本雅失裏汗的大部隊的,朱棣帶着這五十萬的大軍,浩浩蕩蕩的,卻猶如圍場狩獵,打不到幾個蒙古兵。直到五月份,明軍才小有收穫,打了胡人幾個兵,繳了幾匹馬羊,車輛。

直到他們抵達斡難河畔和貝爾湖東,明軍纔跟此次的戰略目標本雅失裏“相遇”,開始了真正的激戰。此次戰鬥,明軍以絕對的優勢戰勝了蒙古兵,但是,卻沒能將本雅失裏汗殺死,還讓他向着西邊逃跑了。由於,明軍的糧草經過數月的兼程已經消耗殆盡,使得很多明朝將士都餓死了,沒辦法,只能將這場維持了五個月的北伐之戰草草結束。

永樂十二年,二次征戰漠北地區。這個時候,蒙古的瓦剌部開始逐漸強大起來,對於明朝的邊境有了騷擾和威脅,於是,朱棣又領着五十萬的士兵開始了第二次御駕親征。明朝軍隊在圖拉河處,用大炮向瓦剌部隊發起了進攻,使其傷亡慘重。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明軍此次戰役殺敵數百,這次,明成祖採用了乘勝追擊的方式,炮轟之後,開始了近距離廝殺。

雙方在激戰過程中,死傷都很多,但是,瓦剌部損失更爲慘重,後來,被當時在表面上臣服於明朝的韃靼部阿魯臺吞併。阿魯臺後期勢力逐漸強大,然後,便停止了進貢,後期,這支軍隊更是發展成了犯明大軍。

永樂二十年,第三次北伐開始了。這次朱棣的主要攻擊對象是韃靼部的阿魯臺。阿魯臺由於實力的差距,不敢跟明朝正面衝突,所以,在朱棣的大部隊還沒到達蒙古的時候,阿魯臺就帶着自己手下的一衆將領逃跑了。

所以,明成祖和他的三十萬大軍,在到達蒙古之後,連敵方的影兒都沒看到。本來朱棣還想追殺阿魯臺,但卻在九月末的時候改變了主意,打道回府了。這次征討的戰果是殺敵首數十人。

第二年,第四次徵漠戰鬥開始。由於上一次沒有打到阿魯臺,而且,其本身也是賊心不死,再次集結兵馬捲土重來,迫使朱棣開始了第四次親征。但是,這次阿魯臺依舊不肯與明軍正面交鋒,採用的迂迴躲避的戰術。

不過,在零星的交戰過程中,明軍也殲滅了阿魯臺大部分兵力,領其最後勢力被削減甚多,以至於,最終被死灰復燃的蒙古瓦剌部落殲滅了。

又過了一年,到了永樂二十二年,第五次征戰漠北開始了。這是朱棣第三次御駕親征,也是最後一次出兵蒙古,但即使如此,這次依舊是空手而回。明軍來到蒙古,當地的敵軍就是拒不出戰,而是開始了貓捉老鼠的游擊戰。

朱棣雖然派人對各個山谷、狹道進行了反覆的搜查,想要找到敵軍,但是,都沒有看到敵軍的一兵一卒。後來,有人提出建議,想要利用一個月的軍糧做誘餌,誘敵深入,但是,朱棣卻擔心,由於自己離敵軍的腹地太近會有遭遇什麼不測,所以,就拒絕了這個提議,班師回朝了。

一四二四年的八月十二日,朱棣在回京途中病逝,明軍加速還京,結束此次北征。

朱棣的五次漠北討伐,最後結果如何? 第3張

其在位期間,五次親征漠北,且五戰五捷,成爲了朱棣的主要功績,也是後世廣爲流傳的豐功偉業。但是,與宣傳並不相符的是,事實上,這五次勝利,並沒有殺敵無數,也沒有將明朝邊塞的困擾徹底清除,反倒讓明朝與蒙古的仇怨越結越深。

甚至,在短短的二十五年後,還發生了“土木堡之變”,就連當時 的明英宗也讓蒙古人給抓走了。

這五次漠北討伐,明朝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勝利,而每次都帶着數十萬大軍的朱棣,其征戰之路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聲勢浩大,但是,結果卻戰果平平,基本上被敵軍溜了個夠,更採用了“敵近,我退”的戰術,數十萬明軍也是沒有辦法。

而且明朝如此興師動衆,連續北伐,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與蒙古軍相比,顯然更加吃虧。這樣一看,朱棣這動不動就親征蒙古的行爲,並不能給明朝帶來太多好處。

那麼,他爲什麼還是屢試不爽呢?

其中原因與朱棣本人的性格有直接關係,朱是一個個性剛毅,生性好戰,好大喜功的人,樂於用各種豐功偉績來標榜自己,包裝自己。而他每次出征,都選擇親征,前呼後擁,更是好不熱鬧,這種沒有結果的屢次征戰,卻被人們大加讚揚,想來也是阿諛之說大於客觀評價。

這些,都讓朱棣在親征的醉夢中,難以自省。

當然,除了個性使然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朱棣之前是篡位奪權,多少有點心虛,所以,他急需一些前人沒有過的功績來鞏固自己的政權,粉飾自己的能力。就如同唐太宗一般,當初的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令人唏噓,所以,他需要用“貞觀之治”來掩飾自己之前的“兇殘”,已經證明自己的能力可以駕馭帝王之位。

朱棣,從歷史上看,的確是一位具有戰略思維,雄才武略的軍事家,但是,對於一個治國之軍,對整個大明王朝來說,數次親征,無功而返,留下的只有勞民傷財,而沒有更多的實質性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