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絲綢之路歷史背景是什麼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絲綢之路歷史背景是什麼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連接中國與西域各國的經貿橋樑絲綢之路,在我國自古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說起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許多人會聯想到兩千年前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的典故,這次外交史上大規模的外事活動,極大地加深了中原與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與經貿往來,更成爲開闢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創舉。

絲綢之路歷史背景是什麼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絲綢之路歷史背景

追溯絲綢之路歷史背景,首先須瞭解其發展歷程。最初,絲綢之路之所以得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國古代與外邦通商的過程中,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是最具代表性的出口物資,其中尤以絲綢的出口量大。從漢代至盛唐年間,龐大的商隊沿河西走廊往來穿梭,通商貿易,這一時期,江南、巴蜀的綢緞已然憑藉其高雅的工藝品質與華美的圖案造型馳名中外,成爲舉世聞名的奢侈品,受到睦鄰友邦的普遍讚譽。

19世紀中葉,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滿懷着對東方文明的嚮往來到中國,歷經七次中國之旅行,完整記述了當年絲綢之路開闢者所走過的這條古老漫道上的所見所聞,並正式將這條中國與歐洲之間最古老的貿易之路命名爲“絲綢之路”,從此,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爲世界所熟知,而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也由此更見清晰。

儘管在過去千百年間,中國的政治大環境幾經變遷,絲綢之路也隨之幾度興衰,卻始終未曾終止其作爲貿易與文化交流國際通道所承擔的歷史責任,至今依然閃耀着璀璨的光芒,等待後人去發掘其無可估量的歷史價值。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在東漢歷史上,一代名將班超曾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北夷匈奴之亂,確保了邊境和平與貿易順暢,使一度阻塞的絲綢之路再現輝煌,毫無疑問,班超之歷史功績名垂千古,他完全稱得上重啓絲綢之路的先鋒者。

絲綢之路歷史背景是什麼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第2張


班超絲綢之路

早在西漢時期,張騫兩度率隊出使西域,率先開闢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絲綢之路,使得漢代與西域間的通商貿易空前繁榮。然而西漢後期,由於政治體系的改變和邊境連年的戰亂,令絲綢之路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裏被歷史的風塵所掩蓋,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東漢建國後,歷經五十年的勵精圖治,國力日漸強盛,遂於永平十六年,漢明帝派大將竇固率領軍隊出擊北匈奴。此時,著名史學家班固的弟弟班超毅然投筆從戎,跟隨竇固出征,並在此後的三年中英勇作戰,建功立業,以無與倫比的智慧和勇氣爲東漢掃清了邊境之患,也由此開啓了一段班超與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

據說公元76年,漢朝曾欲撤回班超,然而在西域各國的極力挽留下,班超最終還是留了下來。其後,班超繼續戍守邊關,多次擊退了匈奴的進攻,又陸續平定了其餘少數民族的入侵。在此期間,班超還派甘英出使西羅馬,獲得了許多有關中亞各國的寶貴資料。

十餘年來,隨着邊境戰火的平息,西域各國與漢朝恢復了友好邦交,紛紛派遣使者親附東漢,一度銷聲匿跡的絲綢之路也得以重新開通,一時間,河西走廊經貿往來暢通無阻,西域南道繁榮再現,甚至出現了“大漠無兵阻,窮邊有遊客”的盛世和平景象,這便是班超絲綢之路的故事。

絲綢之路開闢時間介紹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往西方國家的唯一重要通道,爲人類的發展進步和社會文化的交流有着巨大貢獻。而絲綢之路開闢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

絲綢之路歷史背景是什麼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第3張


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的雕像

在早於漢代以前的遊牧民族的古墓羣中,考古學家經常可以發現一些有着濃郁的漢文化氣息的物品,如青銅、車馬和兵器等,而西方文化的馬具、配飾等物品,也很受當時的華夏民族的人民的喜愛。在張騫絲綢之路開闢時間之前,一則來自戰國古墓出土的《穆天子傳》中,就記載了周穆王曾駕駛着由八匹駿馬組成的馬車,往西域巡遊,最終到達崑崙山西麓,得到了那裏部落手裏西王母的款待。在周穆王離去的時候,西王母贈送給周穆王八車寶石。周穆王滿載而歸,成爲了當時的一段佳話。因此,周穆王巡遊的那段路,也被後人稱爲“玉石之路”。而玉石之路也成爲了絲綢之路的雛形。

真正的絲綢之路開闢時間則是在漢朝。爲了和匈奴作戰,漢武帝打算聯合被匈奴從河西走廊一代趕走的大月氏,便派遣張騫前往西域尋找大月氏。張騫從長安出發,達到河西走廊,被匈奴俘虜。十多年後張騫逃脫,經過車師,向伊犁地區進發,進入焉耆,最後抵達大宛國。在大宛國和康居國的幫助下,這次出行,基本奠定了絲綢之路的主要幹道。張騫從建元二年出發,也就是公元前139年,歷經十三年,回到漢朝,也就是公元前126年,也就是絲綢之路開闢時間基本上是在這13年之間。

介紹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

古往今來,絲綢之路作爲連接中西方文化與經貿的重要通道,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然而有關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知道內情者恐怕寥寥無幾。今天追溯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不得不提起一百多年前的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國旅行家,他正是“絲綢之路”的命名者。

絲綢之路歷史背景是什麼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第4張


絲綢之路圖

生於1833年的李希霍芬有着熱爾曼民族獨特的執著與探索精神,自幼癡迷地質學的他曾在青年時代就讀於柏林大學地質學專業,很早便渴望前往神祕的東亞進行地質研究。在衆多東亞國家中,李希霍芬對東方文明古國——中國情有獨鍾,他始終認爲中國在當時所有的知名文明國度中,是人們最少探究的國家,有生之年,若能將探索的足跡踏上這片古老的熱土,則必將是一段難忘的經歷。

於是,懷着激動的心情,李希霍芬開始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考察之旅。從1868到1872年之間,他進行了七次中國之旅,途經當時中國的十三個省。一句中文也不會講的李希霍芬在一路之上歷經千難萬險,其考察成果徹底改變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知。

據傳,李希霍芬主要以繪畫形式將自己旅途中的所聞記錄下來,他的足跡幾乎遍佈了整個中國。

一路之上,他的脖子上總是掛着繪圖鉛筆,以勤奮的雙手不斷記錄着在中國所經歷的一切。回國後不久,李希霍芬正式出版了他的考察著作《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爲根據的研究》,更將中國和歐洲之間最古老的貿易之路命名爲"絲綢之路",這便是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

絲綢之路遺址在哪裏

絲綢之路起於漢代。作爲重要的商業及文化交流橋樑,絲綢之路是聯繫中西方的紐帶。古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至西亞,最終抵達歐洲。絲綢之路的開闢,促進了當時漢朝與西鄰各國的往來,是漢代著名外交家張騫的一大功績。今人尋訪絲綢之路遺址,當往秦嶺終南山北麓,在那條歷史悠久的古道上,歷史遺蹟衆多,身處其間,彷彿撥開歲月的風塵,猶見前人往來絲綢之路的足跡。

絲綢之路歷史背景是什麼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第5張


絲綢之路遺址

被譽爲世界地質公園的秦嶺終南山北麓,以古絲綢之路遺址而聞名。北麓古道曲折悠遠,道路寬度近兩米,相傳這是一條最爲古老的長安連通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

據說,該條古道以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市)爲起點,經河西走廊,直通甘肅天水以西,綿延兩千多裏,爲我國考古史上重要的歷史遺蹟。

由於這條路上珍貴的歷史遺蹟數不勝數,因而也留下了不少傳奇的民間故事。

相傳唐太宗御弟唐玄奘一行西去取經,曾途徑此處沿途曾留下許多聖蹟及傳說。中國民間膾炙人口的神話小說《西遊記》中記述的“途徑火焰山”、“女兒國”等有趣的故事,據說都發生在這裏。

據當地居民介紹,至今保存最爲完好的一段古道,地處陝西省西安市戶縣,位於石井鎮西安鍾馗故里歡樂谷內,該路段目前是難得的絲綢之路歷史遺蹟,更是無比寶貴的古絲綢之路考古遺址。其餘路段,由於年代久遠,風霜侵蝕的原因,雖多有譭棄和斷阻,古蹟不再,但如今依然供當地鄉民耕作與行走,民風猶在,將作爲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古絲綢之路興衰的原因是什麼

說起古絲綢之路興衰的原因,人們普遍會聯想到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體系變化,事實上,隨着朝代的更迭,政治條件的改變,絲綢之路在歷史上幾次通絕,兩千多年間也歷經了巨大的變革。

絲綢之路歷史背景是什麼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第6張


古絲綢之路圖

自兩漢時期到大明王朝,約一千五百年的歲月裏,絲綢之路一直承擔着中國內地與西域、歐亞各國間文化和經貿往來的橋樑作用,尤其是在絲綢之路開闢之初的西漢,這條路將世界最強盛的四個文明國度緊密相連,從此,中國、貴霜、安息和羅馬脣齒相依,經貿交流達到空前繁榮,這個時期,被稱爲絲綢之路的通暢期。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地緣政治呈分裂狀態,絲綢之路雖然依然承擔着它作爲貿易與文化交流國際通道的作用,其政治意義卻弱化了許多。所以,政治環境的變遷,無疑是古絲綢之路興衰的原因之一。

而至盛唐時期,絲綢之路重新繁榮,其輝煌一度達到了巔峯,令當時的長安成爲舉世矚目的繁華國際大都會。這盛唐繁榮景象,一直持續到唐代後期,西北地區被少數民族控制,隨即五胡亂華烽煙四起,使絲綢之路再次陷入閉塞期,長達四百年之久,直到蒙古草原崛起,橫跨歐亞的蒙元帝國轟轟烈烈地登上歷史舞臺,飽經風霜的絲綢之路才得以再次展現繁榮。

明代與西域各國長期交往,那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已進入工業革命的前夜,航海業高度發達,絲綢之路不再承擔其以往的重要使命,因此,從中西交通史的角度來看,此時的絲綢之路已然不復昔日光芒。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