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爲何沒能統治西域呢?它和西域關係如何呢?

明朝爲何沒能統治西域呢?它和西域關係如何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域,也就是如今的新疆,自從漢朝把西域納入版圖後,在這裏設置西域都護府後,西域就成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之後的唐朝,同樣設置安西都護府,管轄整個西域和中亞。之後的朝代,都對整個西域失去了控制,直到清朝,纔再次統一新疆,完成版圖的定型。在明朝時期,因各種原因,也沒有收復新疆,在版圖上,也缺失很大的一塊。但明朝依舊和西域、中亞各國有貿易交往,這也見證明朝對這些地區的影響。

一:明朝和西域的關係

從明朝的地圖來看,西域不在明朝的統治範圍內,在西域東部邊緣,明朝設置了關西七衛,這纔是明朝涉及的地區。很多人迷惑,明朝爲什麼沒有拿下西域?這裏有多種原因造成。從戰略地緣上看,明朝都城在北京,距離西域比較遙遠,對西域興趣沒有那麼大。這樣也減少了對西域的開發,節省大量的銀兩。明朝初期,朱元璋和朱棣的北伐,目標都是北元,當這兩位死後,北伐或者收復西域已經越來越難,這就讓明朝和西域、蒙古處於一種貿易關係中。

明朝爲何沒能統治西域呢?它和西域關係如何呢?

明朝前,西域的察合臺汗國,分裂成東察合臺汗國和西察合臺汗國。明朝時期,出現過亦力把裏、布哈拉汗國、葉爾羌汗國等。這些國家相繼登場,直到清朝時期,準噶爾汗國統一全部,最終清朝也滅掉準噶爾,獲得西域的領土。即使有這麼多國家存在,明朝依舊和他們有聯繫,並且通過他們,和中亞的帖木兒汗國有聯繫。雖然明朝有海禁,但在朝廷的支持下,海上貿易還是有的,而陸上絲綢之路,危險性比較大,只因西域的不穩定,政權更換快。

二:明朝通向西域的道路建設與防禦

即使多個原因造成明朝沒有統治西域,但也離不開雙方的貿易。雖然以哈密等地劃界而治,但爲了和西域以及中亞的交往,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明朝也做出許多努力。在朱元璋和朱棣時期,明朝國力也達到了強盛時期,北方和西部,都是蒙古族統治的地區。當明朝在嘉峪關以西,設置關西七衛時,這裏成爲明朝通往西域的橋頭堡。但通往西域之路的難度,比海上的還要難,畢竟明朝有過鄭和下西洋的,艦隊相當強大。

爲了解決道路暢通的問題,明朝對河西走廊進行軍事規劃,軍事防禦體系得到升級,目的是防止北方的蒙古佔領河西走廊,切斷通往西域的道路。而長城也是明朝重點建設的,圍繞長城展開各種防禦體系的建設。其中九大邊防重鎮,成爲明朝北方的軍事防禦支點。而關西七衛分別是安定衛、阿端衛、曲先衛、罕東衛、沙洲衛、赤斤蒙古衛、哈密衛。它們的作用是承擔起防禦西域,保障河西走廊的暢通,連接起內地。

在西北地區,特別是嘉峪關以西,這裏少數民族衆多,明朝初期,這裏封了不少的部落首領,用來管理各部落。在衛所中,同樣有少數民族擔任官職。只有團結本地民族,才能共同維護河西走廊的暢通與繁榮,對沿線各民族的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畢竟絲綢之路還是非常重要的。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許多都會成爲重要的城鎮,如:哈密,這裏不僅是軍事重鎮,還是經濟重鎮。

三:明朝與西域的貿易

在通往西域中,哈密的地位比較重要,明朝通過武力,獲得哈密地區的控制權。這裏是打開西域的大門,明朝的貿易,也是由此向西延伸。想要貿易,就必須和西域國家搞好關係,但難度很大。所以,用武力迫使他們屈服,纔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對於明朝前期來,說還是可以的,隨着明朝國力的衰退,這招不好使。而明朝利用宗教的問題,對西域進行招撫與和談,這對貿易起到很大的作用。

爲了聯絡西域,除了官方的交流外,貿易也是離不開的。但西域的使臣來到明朝朝貢,態度比較仇視明朝,由此也產生非常不好的效果。在貿易上,朝貢貿易是存在的,這是政治上的需求。在經濟上,明朝需要西域的馬匹和玉石,西域也需要明朝的絲綢、瓷器、茶葉、鐵器等,由此引發雙方的貿易。貿易是明朝維護西域穩定的重要手段,西域各國的衝突,對明朝來說,那也是不利的。

在朝貢貿易中,明朝賞賜都是豐厚的。西域地區帶來了大量的馬、駱駝、羊、玉璞、梧桐鹼、硫磺、速來蠻石、鬆都魯思等,除了這些,還有青鼠皮、貂鼠皮以及獅子、文豹等異獸。這些貿易商品,纔出現在朝貢貿易中。而民間的貿易,纔是穩固雙方關係的原因。在明朝沒有統治的西域,地方割據,衝突不斷,經常發生叛亂,明朝則是採取更多的招撫,這無法解決根源,只有統一西域,纔是解決問題的所在。

四:明朝和中亞的貿易之路

朝貢貿易,是明朝與西域的一項重要的經濟來往,與此同時,明朝管轄的哈密,也成爲一個重要的中轉站,通往西域和中亞的商品,大部分都會經過哈密,來自西域和中亞的物品,也會由此進入內地。而明朝時期,中亞的帖木兒帝國,是一個重要的國家。明朝通過西域,同樣和帖木兒帝國有貿易往來。如1456年,帖木兒帝國進貢的玉石中,好的只有二十四塊,重六十八斤,其餘的五千九百多斤,用途不大。但使臣要求明朝,按照每五斤一匹絹的兌換,這種情況讓明朝損失過大。

明朝爲何沒能統治西域呢?它和西域關係如何呢? 第2張

明朝初期,帖木兒主動與明朝建立關係,並且派出使者前往明朝,建立貿易往來。這帶動中亞和西域的一些小政權,紛紛效仿帖木兒,主動和明朝建立起貿易關係。明朝也建立起朝貢體系,帖木兒對明朝還是比較敬仰的。由此也打開陸上通往中亞的道路,海上路線也抵達帖木兒帝國。這些貿易路線,是保持明朝與中亞、西域聯繫的命脈,關乎到明朝的興衰。

五:絲綢之路的衰落,明朝的滅亡

隨着明朝內部問題越來越嚴重,對外貿易成萎縮狀態,絲綢之路的中斷,也反映出明朝,無力打通這些貿易路線,最終還是滅亡了。明朝在鄭和下西洋後,龐大的艦隊遭到銷燬,從此失去了大規模遠航的機會。到後期,即使有隆慶開關,解除海禁,海上貿易也沒有全面實行。而陸上絲綢之路更是坎坷,由於西域的政權更替和各部落的衝突,以及明朝的勢力不斷往回縮。明朝失去哈密以及河西走廊後,通往西域的道路也中斷。

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明朝的絲綢之路也處在癱瘓中,加上小冰河期,明朝的衰退以不可避免。在中國古代,小農經濟只能自給自足,發展貿易纔是重要的。明朝生產的許多商品,也是世界各國喜歡的,這爲也明朝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當明朝的勢力退回到長城以內,明朝的國力開始衰退。明朝對外貿易的量,跟明朝的國力有關。當明朝強大時,貿易量增多,明朝衰弱時,貿易量也跟着減少。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也反映出明朝的興衰,道路暢通時,明朝強盛,道路中斷時,明朝也衰落。

六:總結

看到明朝有海禁政策時,事實上,在官方主導下,海上貿易也是有的,如:朝貢貿易。只是民間下海被禁了。面對陸上的貿易,同樣存在,朝貢貿易和民間貿易,是明朝解決雙邊關係的政策。從明初來看,大力發展河西走廊,努力經營西域,確保能和西域以及中亞各國的聯繫,明初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這對比較看重國威的明朝來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絲綢之路不僅明朝有,其他朝代也有。但明朝面臨的局面比較複雜,北有蒙古各部落,青藏高原上有藏族,西域有各民族,有的伊斯蘭化的,有的突厥化,各個都爭強好勝,都難以鎮壓。想要獲得他們的認可,一昧靠武力,是不行的。畢竟這些遊牧民族的戰鬥力並不弱,只能靠經濟貿易,讓他們認同明朝。一條絲綢之路,也見證一個王朝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