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李光弼的身世如何?他是如何平定安史之亂的?

李光弼的身世如何?他是如何平定安史之亂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756年),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爲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上元二年(761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功推爲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晚年爲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終於廣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

李光弼的身世如何?他是如何平定安史之亂的?

李光弼足智多謀,治軍威嚴而有方,善於出奇制勝,以少勝多,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被譽爲“自艱難已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祕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契丹驍將李光弼的父親李楷洛,原爲契丹酋長,武周時自契丹來降,累官朔方(治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一作郡公),以驍勇善戰出名,在反擊突厥戰爭中暴卒,獲贈營州都督,諡號“忠烈”。

李光弼自幼爲人沉穩嚴毅,擅長騎射,喜讀《漢書》,治軍極嚴,兼有謀略。他少年即入軍旅,任左衛親府左郎將。在爲父守喪時,他嚴遵禮法。之後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

天寶五載(746年),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調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補李光弼爲兵馬使,並充任赤水軍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將所受的禮遇,也不能與他相比。王忠嗣曾說:“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不久後,李光弼襲封父爵薊郡公。後因擊敗吐蕃、吐谷渾的功勞,進號雲麾將軍。

天寶八載(749年),經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上表,唐玄宗任命李光弼爲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也就是實際上的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喜愛李光弼的才幹,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李光弼聞訊後,託病辭官。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覺得十分可惜,便奏請玄宗,將他召回京師長安。

出奇制勝

李光弼的身世如何?他是如何平定安史之亂的? 第2張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范陽(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盧(治今遼寧朝陽)、河東(治今山西太原)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討宰相楊國忠爲名,從范陽發兵十五萬,南下反唐。次年,郭子儀欣賞李光弼的軍事才能,向玄宗推薦他。玄宗下詔命李光弼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河東節度事兼雲中太守,後又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

李光弼受命後,第一個目標是收復被叛軍攻佔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該郡地處叛軍南北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李光弼率領朔方軍五千進攻常山,當地團練兵將自己的將領史思義綁來投降,李光弼善待史思義,親自爲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供出叛軍動向。次日,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義“按軍入守”、以逸待勞的策略,守城不出,分屬下兵馬爲四部,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叛軍死傷慘重,只得退兵。當叛軍在野外吃飯時,李光弼派輕騎數千,突然襲擊,一舉消滅叛軍五千,收復常山郡九縣中的七縣。其後,李光弼與郭子儀又率領唐軍在嘉山(今河北曲陽東)與叛軍決戰,大破叛軍,斬首四萬級,俘一千餘人、戰馬五千匹。河北十餘郡聞訊,紛紛重新歸順了唐軍。

太原之戰嘉山之戰後,李光弼想趁勢攻取叛軍的老巢范陽郡,以絕其根基。但適逢潼關失守,長安淪陷,玄宗逃奔蜀地,人心驚駭。此事遂被擱置。

至德元載(756年)七月,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的唐肅宗遣使追命郭子儀和李光弼趕赴靈武。八月,二人抵達,受到肅宗召見。肅宗授李光弼爲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爲使相,仍任節度使之職。並特加其爲北都太原留守。此後,李光弼奉命由靈武率軍五千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