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節

【原文】

梁惠王曰:“晉國1,天下莫強焉2,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3;西喪地於秦七百4;南辱於楚5。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6,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7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8;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9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10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11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梁惠王〔對孟子〕說:“魏國的強大,天下沒有比得上的,老先生是知道的。但到了我這時候,先是東邊敗給齊國,長子都死在那兒;西邊割讓了七百里土地給秦國;南邊又被楚國所羞辱,〔被奪去八個城池。〕我爲此深感屈辱,希望爲死難者報仇雪恨,要怎樣辦纔好呢?”

孟子答道:“即使百里見方的小國也可以行仁政使天下歸服,〔何況像魏國呢?〕您如果向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他們能夠深翻土,勤除草;青壯年在閒暇時能講求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爲人忠心、誠實守信的德行,並用來在家裏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上級,這樣,就是舉着木棒也足以抗擊披堅執銳的秦楚大軍了。“

那秦國楚國〔卻相反〕,侵奪了老百姓的生產時間,使他們不能耕種來養活父母,父母因此受凍捱餓,兄弟妻兒東逃西散。那秦王楚王讓他們的百姓陷在痛苦的深淵裏,您去討伐他們,那還有誰來與您爲敵呢?所以說:‘仁人無敵於天下。’請您不要疑慮了吧!”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晉國:這裏指魏國;韓趙魏三國瓜分晉國,魏國最爲強大,所以用“晉國”指代魏國。

(2)天下莫強焉:莫,沒有……;焉,於是,於斯,於此;此句意爲“天下沒有哪個國家強於它(魏)”。

(3)東敗於齊,長子死焉:指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之役,魏伐韓,韓求救於齊,齊軍襲魏,魏軍敗於馬陵,主將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焉,於此。

(4)西喪地於秦七百里:馬陵之役後,魏又屢敗於秦,割河西之地及上郡之十五城。

(5)南辱於楚:梁惠王後元十一年(前324年),楚遣柱國(武官名)昭陽統兵攻魏,破之於襄陵(今河南睢縣西),得八邑。

(6)願比死者壹灑之:比,替;壹,全;灑,音義均同“洗”,洗雪,雪恥。

(7)地方百里:當理解爲“地,方百里”;方百里,意謂長寬各爲百里。

(8)易耨:易,使……容易;耨,音nòu,鋤草。

(9)悌:音tì,弟弟尊敬兄長。

(10)制梃:制,通“揭”,舉起。焦循讀“制”爲“掣”,但“掣”意爲拉牽,詞義上解釋不通。《孟子》時代的語言,持兵器所用動詞爲“執”“持”“撫”等,從不用“掣”。趙岐《注》:“制,作也。”因而《孟子譯註》說:“當讀如《詩·東山》‘制彼裳衣’之‘制’,製作、製造之意。”這也有疑問。制,本義是裁衣,後引申爲制禮、製法度等,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制度、法度等名詞義。終先秦之世,未見以“梃”或其他兵器、農具或其他器具作賓語者。且當時語言中,在“動詞+兵器+以+謂語”格式中,“兵器”之前的動詞多爲手持武器(或器具)的動作,未見“造作武器(或器具)來幹什麼”之例。“制”,可能通“揭”。制梃,即“揭竿”。揭,是“舉”的意思。制、揭古音相近。制梃,謂手舉木棒。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11)妻子:妻子和兒女;妻,妻子;子,子女。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