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古代有普通話嗎?官員之間如何交流?

古代有普通話嗎?官員之間如何交流?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我們不說“漢語”,也不說“中國話”,而來說一說“官話”。所謂“官話”,就是已知爲母語的人口最多、分佈範圍最廣的“漢語一級方言”,其名稱則源自中國古代對漢語官方標準語的稱呼,現如今的“官話”,其實,也就是我們口中所謂的“普通話”。

中國自古以來地域廣闊,地大物博,省份衆多,各省之間的文化差異,口音差異也十分的巨大。就算是同一個省份,口音也是不相同的,十里不同音的現象時有發生。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在古代叫做“官話”,但是,由於信息傳媒的落後,官話普及率十分的低。

每個地區還是說着自己的方言,這也導致各地在溝通交流上存在很大的困難。如果,只是在自己的家鄉說方言,其實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這人一旦封侯拜相,入朝爲官,在朝廷上說着一口別人聽不懂的方言,那就不太好了。

在古代,很多皇帝被大臣們的各種方言所折磨,若是和少數民族的一些大臣交流,身邊有個翻譯官還說得過去,但是,和中原大臣交流也配個翻譯官的話,那就顯得有些誇張了。當時,清朝的雍正皇帝就被南方沿海一帶大臣們的口音折磨得夠嗆,那些大臣在上朝的時候說的話,讓雍正聽得是稀裏糊塗。

最後,他只能臉色很不好地下了一道聖旨:“福建、廣東等地,立即推廣官話,否則,就別來當官了。”

古代有普通話嗎?官員之間如何交流?

這個聖旨,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清朝皇室是滿族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卻把漢語當作是國家通行的“官”話,這着實讓人難以立馬接受。

其實,這也不奇怪,當時貴族階級大多都是滿族人,但是,漢族卻是人數最多的民族,說漢語的人比說滿語的人多太多了。而且,在朝堂之上,奏摺、文書等也都用的是漢語,滿清貴族和皇帝也都推崇漢族文化,從小接受的也都是漢語教育。

雖然,當時漢族人說的都是漢語,但是,有些地方的口音確實讓人抓狂,尤其是廣東、福建一帶。康熙年間,皇帝準備提拔一個有能力的福建官員到北京任職,但他來了以後才發現,京城的皇帝和大臣們都聽不懂他說的話。這可如何是好,這件事只好作罷,讓他繼續留在當地任職,平時靠摺子交流工作。

1728年,一個福建官員許鬆佶進宮面聖。三十六歲的他,並非正經科舉出身,而是一直跟隨父親,早早地遠離家鄉,在各地輾轉從當幕賓和吏胥。他惴惴不安地跪在階下,深知像他這種非科舉出身而入仕途的人往往是不受待見的,他們認爲這是不入流的身份。

他不知道皇帝會怎麼看待他,但是,當皇帝看到他的履歷後,卻是十分高興,對他的評價是“中上”。另外,雍正還讚許許鬆佶是個明白人、有出息的人,有趣的是,雍正對他最意味深長的評價卻是:“不像一個福建人”。

古代有普通話嗎?官員之間如何交流? 第2張

“不像一個福建人”,這個評價,在當時來說是一個極高的評價。

爲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二:

一是、當時南海海盜不把大清朝放在眼裏,肆意橫行,擾亂福建沿海一帶的治安,甚至。把福建等地作爲基地。並且,就在召見許鬆佶後的第四日,海盜又在海上劫持了一艘貨船,雍正龍顏大怒,對沿海一帶更是沒有好感、

二是、對雍正來說,如同羣鴉亂噪的福建口音,對於久居深宮,從小聽得一口京片兒官話的雍正皇帝來說,那可是雲裏霧裏稀裏糊塗的。許鬆佶雖然是福建人,但是,他從小跟隨父親各地輾轉,口音自然不會是福建口音,雍正在“不像一個福建人”的評語後,又寫了一句話,是“他說的話讓人聽得清楚明白”。

許鬆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雍正對他青睞,他更不知道因爲他,會引發一場簸箕全國的政治運動。在許鬆佶見過雍正皇帝的第四天,皇帝就突然頒佈了一道聖旨。在聖旨中,皇帝提出:“身上有着管理百姓職責的官員們,他說的話必須要讓所有人都聽得懂,這纔可以通達民情,熟悉事物,而辦理無誤。”

除此之外,雍正還特地指出:福建、廣東的口音“讓人聽不懂”,還說“如果,把這些官員指派到其他地方做官,他怎麼能好好地宣讀口諭,斷案的時候,又怎麼能聽懂當地百姓的訟詞呢?”

其實,雍正很清楚,距離北京萬里之遙的廣東福建,如果,不來點強有力的措施,怎麼會改掉那千百年來的口音呢?怎麼會說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兒”呢?之後,雍正皇帝的規定,以八年爲期限,若是還沒有學好官話,那麼,就停止這兩個省份的科舉考試。

這對文人來說,可是一件大事,接到通知後,廣東和福建的政府紛紛響應。

之後,他們在各個縣上奉命設立了“正音書院”,訓練和推廣官話。在此後的一兩年內,兩省的正音院從開始的一百多所猛增到兩千多所。這場轟轟烈烈的“正音”運動,雖然,效果不太理想,但是,卻爲後來張之洞等人再一次提出“官話統一天下”的思想和舉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