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沒有普通話 皇帝是怎麼和大臣交流的

古代沒有普通話 皇帝是怎麼和大臣交流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交流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沒普通話,皇帝上朝時和滿口方言的大臣怎麼交流的呢?

1845年6月15日,英國傳教士施美夫在吳淞口目睹了一幕戲劇性的一幕:“我的中國男僕(寧波人)試圖用他的口才與船伕、水果商等人交談,卻發現自己有一半的話聽不懂,灰心喪氣。”其他貿易港口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在寧波,史密斯看到“地方政府的公務員一般不僱傭當地人”。公務員很少說他們管轄地區的方言,所以他們必須僱用翻譯。

施美夫就此開始研究中國古代數千年的語言分化。他發現,在這個中國本土,官員是主要的外來人口,他們只需要懂“官話”(即首都話,清朝中後期的北京話)的當地譯員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流。毫無疑問,在這個靜態的社會中,語言障礙對人們的生活影響甚微。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其實並沒有滿口飆方言的官員,官員不能只會家鄉方言,還要懂通用的官方語言。如果真有不會說官方語言的官員,無法與其他人溝通,頂多是在自己方言區做個小吏,升職都無望,更不可能成爲能晉見皇帝的大臣。

古代沒有普通話 皇帝是怎麼和大臣交流的

有些方言只有口語,沒有文字,這種情況下,文字一統,語言也會一統,任何一種語言都是隨着時間發展融合,今天看來無法理解的方言口語,在古代差異並不會那麼大

以閩南語爲例,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詞彙,被海內外語言學者稱爲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所以大部分外地人,是完全聽不懂閩南語的,跟上了年紀不會說普通話的老阿伯阿嬤,無法交流。

但是即使是這種老阿伯老阿嬤帶大的孩子,滿口本地方言,也不用擔心他們與外境的交流問題,因爲只要一上學,他們很快就能學會普通話。

換個場景,這是個古代的小學童呢?雖然沒有當時沒有普通話,他一樣可以學會“官話”。

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閩南人吃飯叫“駕崩”,這其實是個不太標準的音譯,在官方辭典裏駕崩基本不收錄這個含義。

古代沒有普通話 皇帝是怎麼和大臣交流的 第2張

這個學童上學,先生會教他學《論語》,子日:食不語,寢不言,會教他讀杜甫的詩: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那麼他就瞭解,不光駕崩是吃飯,炊,食等等都表示吃飯的意思,所以當他跟外界的人交流,說駕崩人家聽不懂的時候,他自然會改口稱,食、炊等等通共的表達方式。

另外,每一種方言都與古代中原漢語同源,在發展、演變和融合中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許多特點。與現在的普通話差異極大的方言,在古代差異並沒有那麼大。比如一個閩南人問你:底處?你可能很茫然。他問的是什麼地方,這是典型的古語,現代人聽不懂,古人聽得懂。

古代雖然沒有普通語,但一直有“同語”、“官話”等通用語言,朝廷也有專管翻譯的機構,也有懂多種語言能翻譯的官員

雖然“國語”一詞是清末才提出的,但在歷史上,爲了方便交流,一直存在着通用語言:春秋“雅言”,漢代“同語”,唐宋時期出現“白話”,明清“官話”,辛亥革命後“國語”,新中國成立後“普通話”。 本質是一樣的,是由官方制定的、方便不同區域人們交流溝通的標準語。

各地說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用語言交流。漢末至唐末,黃河沿岸的中原人民陸續向南遷移,將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中原雅音南遷。政治基礎決定了文化教育基礎,大部分通共語言是以都城附近的語言爲標準。

古代沒有普通話 皇帝是怎麼和大臣交流的 第3張

爲了方便交流,最早出現在周朝時期,就出現了翻譯官,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地區的語言不通,這些翻譯官的出現,就是爲了破解遊牧民族的語言。因爲精通各類語言的人並不多,所以有的時候需要翻譯好幾次,纔可以得到比較精準的結果。因此那個時候翻譯官有個官名叫做“九譯官”,也就是說需要翻譯九次才行。

漢代有專門翻譯機構:大鴻臚,唐朝翻譯機構交鴻臚寺,翻譯官的官職叫作譯語,元明叫會同館,晚清出現了“同文館”,專門培養翻譯人才。但由於做翻譯必須博學多才,而翻譯又只是個技術類工種,地位並不高,品階也不算高,真正有才華的人大多不樂意於做,所以能通多種語言的高級官員不多,也比較受重視。

唐朝安山,本是個胡人,最早是個牙人,在少數民族地區給買賣雙方當中間人做掮客,比較有語言天賦,會多種少數民族語言,這也是他得唐玄宗重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唐朝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帝國,特別需要這種精通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和風土人情的官員。

古代沒有普通話 皇帝是怎麼和大臣交流的 第4張

和珅也是精通多種語言,是深受皇帝喜愛的。他不僅精通滿、蒙、藏、漢族的語言,對翻譯這些語言十分在行。哪怕是英國人來訪,和珅也能接待得十分妥帖。張騫出使西域,帶了匈奴人做嚮導和翻譯,鄭和下西洋,帶的是舌人,也就是隨行翻譯。

: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過於小衆使用人數不多的方言,會漸漸消亡

一般認爲,先秦時期的口語和文言文區別是不大的,古人不可能爲了寫書另造一套語法和詞彙。但是語言也是不斷變化的,隨着時代的發展,各種文化碰撞,各種民族交流,在詞彙、語法和發音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小衆或者使用人數不多的方言,慢慢會變同化消亡。

溥儀在我的半前生裏曾寫過,他雖是滿人,但是滿族話只會說簡單的幾個常用詞,比如官員跪拜時說,伊立(站起來)。

這種現象也出現在閩南語中,上年紀的人聽得懂,會說閩南語,年輕人很多聽得懂,不太會說,而小孩子大多隻會說普通話了,這是一個需要社會重視的問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