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後世詬病百年,看看西方學者是怎麼評價這項制度的!

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後世詬病百年,看看西方學者是怎麼評價這項制度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的“捐官制度”是怎麼樣的?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如果你活在清朝,家裏又有不少錢,你又想當官,那麼你完全可以通過一種“正規”渠道當上官,以此來避免難度堪比考清華北大的科舉考試,這種渠道就是“捐官”。

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後世詬病百年,看看西方學者是怎麼評價這項制度的!

捐官,又叫“捐納”。如果只看“捐納”字面,這僅僅是鼓勵有錢人給政府捐款。但錢不是大風颳來的!有錢人才不會體貼比他們活得還舒服的王公貴族們,單純號召有錢人捐錢是難上加難,於是就有人規定捐錢可以換取爵位或者官位,並且捐的錢越多,爵位、官位越高。

看到這裏你也明白了,所謂捐納與“捐”根本沒有關係,捐管就是賣官鬻爵。

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後世詬病百年,看看西方學者是怎麼評價這項制度的! 第2張

李衛就是康熙朝捐官上的位

捐官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史記》就記載“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漢晉唐宋元明都有捐納制度。清朝則是捐官制度的頂峯!自滿清入關以來,徵南明、平準葛爾,軍事行動過於頻繁。而戰爭對金錢的消耗量是巨大的,僅僅靠財政收入已經無法支撐軍事活動,於是清朝就全面放開了捐官制度。

前朝捐官制度販賣的大多爲虛職,但是虛職的吸引力太低,鮮有人購買。爲了籌措軍餉,1674年,康熙以4000兩的價格公然販賣500個知縣的名額,開了販賣實權官職的先例。爲何《康熙微服私訪記》裏有那麼多貪官污吏?都是康熙自己造出來的!

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後世詬病百年,看看西方學者是怎麼評價這項制度的! 第3張

因爲中國科舉制度的原因,捐官還與教育掛上了勾。清朝規定科舉考不上,可以通過捐納的形式來彌補。比如舉人捐一千兩可以當知縣,進士捐一千兩可以進內閣。到了後來,清朝還針對不同人羣制定了不同的優惠政策,例如想當國子監博士,進士就只需要捐三百七十兩,沒考中進士則需要捐五百二十兩,舉人則要捐六百六十兩。李衛、左宗棠、胡林翼都曾經花錢捐納,曾國藩則曾經通過捐納籌措軍餉。而清政府爲了保證這些錢用在實處,對捐官所獲得錢財管理十分嚴格,賬目出不得半點差錯。

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後世詬病百年,看看西方學者是怎麼評價這項制度的! 第4張

大清捐官收款記錄十分嚴格

但是捐官制度過於腐朽,嚴重違反公平原則,飽受世人詬病,新中國成立後便廢除。

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後世詬病百年,看看西方學者是怎麼評價這項制度的! 第5張

弗朗索瓦一世是法國捐官制度的開創者

雖然捐官制度在中國屢遭抨擊,但是這一制度在大洋彼岸的歐洲竟然換來了新生。以法國爲例,16世紀上葉,法國在意大利戰爭中遭受了慘敗,8000名訓練有素的瑞士僱傭兵全軍覆沒,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被俘,隨後被釋放。回國後,弗朗索瓦一世急需籌措軍費再度進軍意大利,於是公然販賣官職。

不過浪漫的法國人顯然與保守中庸的中國人不同。中國的捐官制度長期以來都是販賣虛職,直到清朝纔開始大規模販賣實權官職。法國人才懶得管什麼實職虛職,擁有審判權的法官,擁有指揮權的軍官,只要能賺錢,統統拿來賣!昨天還和你吹牛的酒鬼朋友,今天就可能站在法庭上判你死刑,想想就刺激。

而賣官收入甚至一度佔到了法國財政收入的51%,堪稱法蘭西經濟支柱產業。伏爾泰在《巴黎高等法院史》中說的“資產者崇慕虛榮,購買新設的官職”就是這一現象的真實寫照。

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後世詬病百年,看看西方學者是怎麼評價這項制度的! 第6張

曾經的法國法官都是買來的

而更匪夷所思的是,歐洲學者對於翻版的“捐官制度”不像國內那樣全盤否定,甚至還有不少人對這一制度大爲讚賞!

例如學者羅伯特狄賽孟認爲“官職買賣是一種公共借貸形式,而非腐敗”。

而一位名叫托克維爾講到:“賣官鬻爵往往是有益的,因爲好的司法的首要條件即是法官完全獨立。”

學者帕熱斯甚至認爲“賣官制度”很先進,因爲“它有利於低等階級向上攀升,有助於領導階層的新陳代謝,資產階級因此能夠行使公共權力並積極支持絕對君主制”。

而大多歐洲學者們的邏輯則是因爲司法界的職位都用來賣了,所以國王就逐漸喪失了對司法界的控制,這樣法國司法界就逐漸脫離了封建專制的控制,促進了資產階級的發展,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制度”。

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後世詬病百年,看看西方學者是怎麼評價這項制度的! 第7張

中西方思維真的差距這麼大嗎?非也!歐洲學者這麼說是因爲捐納的思想直到今天還存留在歐洲的社會體系中,歐美學界受到的影響尤其大。

雖然法國已在1789年廢除了賣官制度,但是在歐洲的教育制度中仍舊保留了大量捐納的痕跡。以高校爲例,歐美大學以私立爲主,政府一般不會撥款扶持這些私立高校,所以歐美的學校往往要依靠外界捐款來維持教學和研究,尤其依賴富商的大筆捐款。

但是富商憑什麼白白給你捐錢?肯定不能讓人家白捐錢。當富商的捐款達到一定數額,學校會讓他們的子女直接進入學校學習,相當於花錢買入學名額。而普通人只能和在考場上拼實力,這和大清朝幾乎一模一樣。

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後世詬病百年,看看西方學者是怎麼評價這項制度的! 第8張

歐美高校在畢業時鼓勵學生給母校

越是知名的高校,收到的捐款就越多,學者們的受益就越大,相反學校沒了捐款就寸步難行。而那些歐洲的學者們都是這種現代捐納制度的受益者,所以歐洲學者對捐官制度的批評往往要輕得多,甚至不少人都會盡力闡述捐官制度的好處。畢竟吃人嘴軟,拿人手短。

如果非要說歐美教育很先進,我大清也很先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