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戰史祕聞 > 北洋海軍經費短缺論不成立:總經費超過日本

北洋海軍經費短缺論不成立:總經費超過日本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甲午戰爭是日本由弱變強的轉折點

金一南教授表示,甲午戰爭成爲近代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由弱國變成強國的重大轉折點。

有句話叫“戰爭決定秩序”,其實“戰爭決定命運”。

美國從事國際戰略研究的專家曾經說過,“國家制造戰爭,戰爭製造國家”,中日甲午戰爭非常典型地印證了這句話。

國家制造戰爭,甲午戰爭從策劃、發動到全面展開,日本都是主動的,大清王朝都是被動的。雖然大清王朝在1894年8月1日正式對日本宣戰,但是在前面的作戰中已經吃了很多虧,日本已經挑起戰爭了。甲午戰爭是一場典型的由國家制造的戰爭。

反過來看——戰爭製造國家,甲午戰爭使日本第一次成爲近代的強權。日本在以前看中國是頂禮膜拜,甚至趴在地上看,是仰視的。甲午戰爭後,日本看中國變成俯視,它覺得中國被它打敗了,北洋水師被它徹底地擊毀了。

日本用甲午戰爭的戰爭賠款兩億多兩白銀,完成了向整個工業化轉型的一系列的轉折,完成了從政界到軍界到國民心理的奠基,覺得日本是個強國了,把這麼大的中國都打敗了。

一個國家是不是強國,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國民有沒有一種強悍的精神氣質,這個精神氣質來自於哪裏?得獲得勝利!甲午戰爭成爲近代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由弱國變成強國的重大轉折點。

北洋海軍經費短缺論不成立:總經費超過日本

三大事件推動北洋海軍成軍

金一南教授表示,北洋海軍成軍主要受到三個事件的推動: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874年的日本入侵臺灣,1884年的中法戰爭。

大清王朝感到,當時中國主要的危險和入侵是從海上來的,當時清朝的大臣描述“東洋一小國,僅購鐵甲船2只,竟敢借端發難”。就是說,日本有了兩條鐵甲船,就敢對大清王朝發難。1884年中法戰爭,當時的光緒皇帝就稱“法國恃其船堅炮利、橫行無忌”。

這三大事件,無不和海上力量的有無和強弱密切相關。就在這種情況下,大清王朝終於下決心必須建立一支近代化海軍,這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這樣不行了,不這樣做不足以維護王朝的安全,不足以保住這個政權,這個國家要被別人一塊一塊地吃掉。因此,這三大事件就成爲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的最大推動力。

腐朽的官僚機構制約了北洋海軍建設

既然清政府把北洋海軍作爲維護自身統治的重要工具,下了巨大的血本來經營,爲何自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以後,“添船購炮”的工作卻停止不前了?

金一南教授分析,當時有這樣幾個傾向:一是認爲北洋海軍已經可以了,已經差不多了,船都買來了,能力都有了,包括北洋海軍的系列演習給包括李鴻章在內的清朝大臣造成一種假相,感覺北洋海軍的建設已經基本可以了,就是要統治海上可能難,但是作爲防禦可是有富裕了。

第二,當時有着非常複雜的政治情況。慈禧處在行將半退不退的狀態,光緒皇帝即將親政,慈禧當時有個心思就想修頤和園,給自已修一個最好的去處去住。

奕譞是光緒皇帝的生父,主持海軍衙門,相當於今天的海軍部長。他當時的心機是,既然慈禧想修頤和園,那就給慈禧修吧,慈禧儘快休息,這樣就能把權利交給他的兒子光緒皇帝。

於是,作爲海軍部長的奕譞,本應該操持軍費支持海軍發展,結果卻變成了一個積極挪用海軍經費幫助慈禧修頤和園的人物。這裏面有着複雜的官僚算計加進到了海軍建設中去,最終受損失的必然是海軍。

而奕譞本來是強烈反對慈禧修建頤和園的,當慈禧在同治年間還沒有把他的兒子立爲光緒皇帝的時候,他認爲修園把國家的財政耗光了,是不值當的,因而堅決反對。

最後當自己的兒子被選成了皇帝,奕譞的態度整個就變了,由過去的反對修園派變成了最後的修園派,自己作爲總理海軍事物大臣,挪用了海軍經費幫助慈禧修建頤和園。

這是清朝官僚體制的一個縮影。清朝就到了後期,這種官僚機構的無能低效腐敗可見一斑。

大量的是個人算計,都在算計“我”怎麼樣、“我這個家族”怎麼樣、“我這個王朝”怎麼樣?很少考慮“我們”、“我們中華民族”、“我們國家”,沒有“我們”,算計都是“我”。

 “經費不足失敗論”難以成立

在學術界有一種比較佔主流的觀點認爲,北洋海軍慘敗的主要原因是海軍的經費被挪用去修建頤和園。金一南教授分析認爲,這種“經費不足失敗論”很難成立。

不管怎麼說,1888年北洋海軍已經建成了一支完整的海軍。當然,後來沒有“添船購炮”,導致北洋水師的一度被日本追趕上來。不能說超過,只能說是被追趕上來。

但是,從1888到1894僅有6年時間,而當年一艘艦艇的壽命都在20年到30年以上。並不是說1888年建成海軍、後來沒有補充經費,然後到了1894年就不能一戰了,無論如何也是可以一戰的。

更不能說因爲沒有補充經費,就導致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以如此懸殊的比分慘敗。

北洋海軍可是全軍覆沒,一條艦都沒有留下來,日本聯合艦隊一艘艦船未沉,這個結局是無法向國人向大清王朝向中國歷史交待的。

這麼大的投入來建設一支海軍,最後竟然在甲午戰爭中敵人一艘艦船未沉、我方全軍覆沒——不是被擊沉、就是自沉、或被日本拖走作爲俘虜——這僅僅從經費短缺方面來開脫是開脫不了的,必須要從我們自身找原因。

雖然北洋海軍成軍後的維修費用短缺,但果真到了不堪一戰的地步嗎?

總體來看,大清王朝對海軍的投入是高於日本的。儘管1888年成軍之後經費的供應停止了,但主要是添購新船新炮的停止了,並不是說海軍的維修經費也停了,維修經費仍然有。因此,以經費不足來開脫,在歷史上是無法成立的。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