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上》共四十六章,講述了儒家思想,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爲。三十五章回答“舜爲天子……瞽瞍殺人”怎麼辦這一棘手問題,孟子的答案是他不能利用天子職權阻止法官執法,只能拋棄天子之位,揹負瞽瞍沿海濱逃匿。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節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原文】

王子墊1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孟子曰:“仲子2,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3。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桃應4問曰:“舜爲天子,皋陶爲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

“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5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譯文】

王子墊問道:“士應當做什麼?”孟子答道:“要使自己所想的高尚。”問道:“什麼叫作使自己所想的高尚?”答道:“時刻想着仁和義而已。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拿了過來,是不義。住在哪裏?仁就是;路在何方?義就是。住在仁的屋宇裏,走在義的大路上,偉人的事業便齊備了。”

孟子說:“陳仲子,不義地把齊國交給他,他都不會接受,別人都相信他;〔但是〕他那種義也只是捨棄一筐飯一碗湯的義。人的罪過沒有比不要父兄君臣尊卑還大的。因爲他有小節操,便相信他的大節操,怎麼可以呢?”

桃應問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如果瞽瞍殺了人,那怎麼辦?”孟子答道:“把他逮捕起來罷了。”

“那麼,舜不阻止嗎?”答道:“舜憑什麼去阻止呢?皋陶那樣做是有所依據的。”

“那麼,舜該怎麼辦呢?”答道:“舜把丟掉天子之位看作丟掉破拖鞋一般。偷偷地揹着父親而逃走,傍着海邊住下來,一輩子逍遙快樂,忘記了他曾經君臨天下。”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3張

【註釋】

(1)王子墊:齊國王子,名墊。

(2)仲子:即《滕文公下》第十章的陳仲子。

(3)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即“亡親戚君臣上下,人莫大焉”,無親戚君臣上下,人之罪過莫大於此。

(4)桃應:孟子弟子。

(5)蹝:音xǐ,亦作“屣”,沒有腳跟的鞋子,類似現在的拖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