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一至十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一至十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下》共三十八章。十一章講珍惜名譽的人讓國都在所不惜,不珍惜名譽的人請他給人一點吃的卻老大不高興。十二章講不信仁賢而無禮義,國家就會缺乏糧食和用度。十三章講不行仁道,是不可能得天下的。十四章講“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治國理政的重點當以此爲順序。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一至十四節

【原文】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1。”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2;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孟子曰:“不行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行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是故得乎丘民3而爲天子,得乎天子爲諸侯,得乎諸侯爲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4。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一至十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孟子說:“珍惜名譽的人,可以把有千輛兵車國家的君位讓給他人;如果不是珍惜名譽的人,即便要他讓一筐飯,一碗湯,一張臉也會扯得老長。”

孟子說:“不信任仁德賢能的人,那國家就會缺乏糧食;沒有禮義,上下的關係就會混亂;國政荒廢,國家的用度就會不夠。”

孟子說:“不行仁道卻能得到國家的,有這樣的事;不行仁道卻能得到天下的,從沒有這樣的事。”

孟子說:“百姓最爲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最輕。所以得到百姓的賞識便做天子,得到天子的賞識便做諸侯,得到諸侯的賞識便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改立。犧牲既已肥壯,祭品又已清潔,祭祀也按時進行,但還是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一至十四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好名之人”至“見於色”:好名之人,指珍惜名譽之人,非沽名釣譽者;當時文獻中的“好名者”都如此。苟非其人,指和“好名之人”相反的人。當時文獻中“其人”的語義指向往往都是前文的主語,則本章“苟非其人”意爲“苟非好名之人”。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2)國空虛:指國內用度缺乏尤其是糧食缺乏。《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景公春夏遊獵,又起大臺之役。晏子諫曰:‘春秋起役,且遊獵,奪民農時,國家空虛,不可。’”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3)丘民:衆民。

(4)變置:改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