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蘇軾爲什麼會遭到報復?烏臺詩案究竟是怎麼回事?

蘇軾爲什麼會遭到報復?烏臺詩案究竟是怎麼回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烏臺詩案是蘇軾一生的轉折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東坡從徐州調任湖州。依照慣例,他寫了一篇《湖州謝上表》上奏朝廷,不外乎是些“爲臣無甚政績,感謝皇恩浩蕩”之類的套話。壞就壞在,文人習性使然,他在表中不由自主地發了幾句牢騷:“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裏的“其”是指自己,他把自己和“新進”對比,說自己不“生事”,言外之意,就是暗示“新進”人物“生事”。

本來,這也就是漫無所指的兩句牢騷話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但當時正是王安石變法期間,保守派和變法派鬥爭激烈,“生事”二字正是攻擊變法的習慣用語。

這下可使御史臺裏的“新進”們惱羞成怒,他們當然要對蘇軾進行報復,同時也藉機打擊異己。六月,監察御史裏行何大正摘引“新進”、“生事”等語上奏,說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蘇軾爲什麼會遭到報復?烏臺詩案究竟是怎麼回事?

單憑這兩句話是告不倒蘇軾的,不巧的是,他的一本新詩集——《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正好在這時出版了。這些人認爲機會來了,監察御史臺裏行舒亶對這本詩集潛心鑽研了四個月,他從中找出了幾首詩,然後上奏彈劾蘇軾。

歷來文字獄的方法無非是斷章取義,然後上綱上線。舒亶說,蘇軾的詩“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是諷刺青苗錢;“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是在諷刺興水利;“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是在諷刺鹽禁……等等,不一而足。

接着,“新進”人物紛紛出面,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羅列了蘇軾的許多罪行,聲稱蘇軾無禮於朝廷,必須斬首。他們是欲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但神宗皇帝只同意拘捕蘇軾,而且不允許在進京途中把他關入監獄。

此時,刊印蘇軾詩集的好友王詵聽到了這個消息,趕緊派人給蘇轍送信,蘇轍立刻派人去告訴蘇軾。朝廷派出的使者也同時出發了,不過還是蘇轍派的人先到了湖州,蘇軾得知了消息。

蘇軾畢竟只是一個文人,朝廷使者來到時,嚇得不敢出來。手下的通判說,躲也不是辦法,最好還是依禮迎接官差。蘇軾這才定下了神,穿上官衣官靴,出來見了官差。蘇軾說:“臣知多方開罪朝廷,必屬死罪無疑。死不足惜,但請容臣歸與家人一別。”官差說道:“沒有這麼嚴重。”打開公文一看,只是免去蘇軾的太守官位並傳喚進京而已。

蘇軾回到家裏,全家人都在大哭。蘇軾這時已恢復了常態,笑着說了一個故事安慰他們:“宋真宗時候,從民間訪求大儒,有人推薦了詩人楊樸。楊樸不願意做官,但被迫來到了京師,晉見皇帝。皇帝問道:‘我聽說你會作詩?’楊樸答道:‘臣不會。’皇帝又問:‘朋友們送你時,贈給你幾首詩沒有?’楊樸回答道:‘沒有,只有拙荊作了一首。’皇帝又問:‘是什麼詩,可以告訴我嗎?’於是楊樸把臨行時妻子做的詩念出來:更休落魄貪酒杯,且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然後蘇軾對妻子說:“你就不能像楊樸的妻子一樣寫一首詩送我嗎?”大家都破涕爲笑,,心裏也稍稍安定。

蘇軾爲什麼會遭到報復?烏臺詩案究竟是怎麼回事? 第2張

蘇軾不知道自己會判什麼罪,並且怕會牽連好多朋友,在途經揚州江面和太湖時,他都想跳水自殺。但又一想,跳了水,怕會給弟弟招來麻煩。

蘇軾在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進御史臺的監獄,八月二十日,被正式提訊。在審訊中,出於無奈,蘇軾陸續承認,自己的一些詩作是在批評新政。

雖然“罪名成立”,但憑這些罪名是不能判重刑的,於是御史臺又找。他們曲解了蘇軾的許多詩文,比如蘇軾的《王復秀才所居雙檜》詩裏有“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的句子,就誣告說“蟄龍”是在影射皇上,好在神宗並不糊塗,他說:“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

蘇軾遭受迫害,在獄中的日子非常難過。審訊者常常對他通宵辱罵,他不知生死命運,常常一日數驚。

在等待最後判決的時候,兒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於無法見面,父子二人暗中約定: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判了死刑,就送魚,以便早做準備。

有一天,蘇邁出京去借錢,就託一個朋友代勞,卻忘了告訴朋友約定之事。朋友送的飯裏,偏巧有一條薰魚。蘇軾大吃一驚,以爲凶多吉少,極度悲傷之下,給弟弟蘇轍寫了兩首訣別詩——《獄中寄子由二首》: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爲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詩寫完後,按照規矩,獄吏把它呈交給神宗皇帝。讀到這兩首絕命詩,神宗感動之餘,也不禁被蘇軾的才華所折服,他本就沒有處死蘇軾的想法,只是想借這個機會挫挫他的銳氣。

這時,朝中的正直人士都在爲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神宗就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他爲黃州團練副使。

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就是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也稱烏臺。所以此案被稱爲“烏臺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流傳了開來。

蘇軾爲什麼會遭到報復?烏臺詩案究竟是怎麼回事? 第3張

蘇軾畢竟是蘇軾,雖然這次案件對他的打擊是相當大的,但並不能改變他的豪邁和灑脫。出獄不久,他就和着上面兩首詩又寫了《出獄次前韻二首》:

百日歸期恰及春,殘生樂事最關身。

出門便旋風吹面,走馬聯翩鵲啅人。

卻對酒杯渾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

此災何必深追咎,竊祿從來豈有因。

平生文字爲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中不鬥少年雞。

休官彭澤貧無酒,隱几維摩病有妻。

堪笑睢陽老從事,爲餘投檄向江西。

這兩首詩既抒發了出獄後的欣喜,也暗含着他對人格操守的堅持。他是因爲寫詩入獄的,他也知道“平生文字爲吾累”,但剛出獄就又說“試拈詩筆已如神”,可見他精神的放曠,性格的倔強。汪師韓在《蘇詩選評箋釋》裏說他:“詩獄甫解,又矜詩筆如神,殆是豪氣未盡除。”第二首中的“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二句,他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以及“賈昌少年鬥雞得寵”的典故,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雖福禍未知,但一定會堅持自己的性格操守,決不做阿世媚俗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