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考驗人性的烏臺詩案,蘇軾沒想到只有對頭王安石出來幫他!

考驗人性的烏臺詩案,蘇軾沒想到只有對頭王安石出來幫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烏臺詩案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宋朝絕對是文人的黃金時代,文人們拿着高薪,有大把的休閒時光,瀟灑地出入閣樓楚館偎紅倚翠,唱着些“大江東去浪淘盡”或“楊柳岸曉風殘月”或豪放或婉約的詞曲。經濟的空前繁榮和文藝政策的空前寬鬆,造就了一個文化上的巔峯時代。

爲何宋朝的文人們可以如此愜意?

考驗人性的烏臺詩案,蘇軾沒想到只有對頭王安石出來幫他!

軍人出身的宋太祖,在奪取權力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軍人的可怕,他們手握重兵,一言不合就與自己一樣黃袍加身,所以宋朝在建立的開始,就對軍人充滿了戒心,這也是宋太祖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的深層次原因。宋太祖立了一塊碑,告訴自己的後代子孫,不能擅殺士大夫,也不能殺上書言事的人。在這個政策的庇護之下,宋朝的很多文人很囂張,比如耿直的寇準、狂暴的包拯、不平則鳴的范仲淹,還有一肚子牢騷的蘇軾。

但這個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在宋神宗時代差一點被廢除。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一度很想殺掉既不是新黨也不是舊黨,整天神神叨叨發牢騷,或明或暗諷刺變法的蘇軾。而這一切,都來自一個文藝界的案子,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

烏臺其實就是御史臺,是宋朝的中央監察機構。因爲御史臺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於是叫“烏臺”。

宋朝御史臺的權力極大,是皇帝的耳目機關,也是宋朝皇帝限制宰相權力、駕馭羣臣的重要執行機關。御史臺的官員全部由皇帝親自任命,宰相無權干涉。宋朝規定,御史臺可以對文武百官行使彈劾的權力,且不需要直接的明確的證據,“且許以風聞言事,不必有明確證據”。我沒有證據,但是我聽說有過這種事,這就給御史臺以幾乎是無限的權力。據統計,整個宋朝就有六位宰相遭到御史臺的彈劾而下臺,連跟着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入死的功勳元老趙普也不能倖免。所以,官員們懼怕烏臺,怕的不是柏樹上的烏鴉,怕的是御史臺官員的“烏鴉嘴”。

因爲,御史臺的“烏鴉嘴”們要想搞定誰,那簡直是分分鐘的事情。

在王安石變法的時代,御史臺的“烏鴉嘴”們,其實早已經盯上了蘇軾。

王安石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爲了推行變法,大量提拔支持他變法的官僚。在王安石看來,這些人大概就是天使,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志大才疏蠅營狗苟的“鳥人”。同時,展開與以司馬光爲首的舊黨的黨爭,嚴厲打壓舊黨的勢力。按理說既不是新黨,也不是舊黨的蘇軾,能在新舊兩黨的慘烈黨爭中置身事外,但偏偏蘇軾的政治情商不高,他既反對王安石的某些新法,也反對舊黨的某些做法,因此兩黨都對喜歡發牢騷的蘇軾很不感冒。

考驗人性的烏臺詩案,蘇軾沒想到只有對頭王安石出來幫他! 第2張

一向自認爲是君子的王安石,欽佩蘇軾的才華,但對蘇軾或明或暗地反對新法很有意見,王安石大概不會親自下命令,讓御史臺的“烏鴉嘴”們去查蘇軾,但王安石手下的官員,都是察言觀色的人,爲了讓王安石高興,去查蘇軾,那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蘇軾當時還是意氣風發的青年官員,仕途一帆風順,相繼在密州、徐州等地做長官,與地方官員百姓關係融洽,再加上踏實能幹平易近人,把地方上治理得很好,很快就成爲政治明星。他還夢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儒家理想,他要走的是一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知識分子的政治道路。

但一場政治風暴即將到來,蘇軾也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第一個盯上蘇軾的人,是著名科學家沈括。沈括在去浙江巡視新法的時候,專門通讀了蘇軾的詩稿,從中“尋章摘句老鵰蟲”,沈括認爲蘇軾的有些詩句不懷好意意味深長,肯定是在諷刺新法誹謗朝廷,於是就向宋神宗報告

宋神宗縱然在改革的立場上支持新法,但在駕馭羣臣方面,他沒有忘記太祖的另外一條祖訓:“異論相攪”,說白了,就是皇帝要有意地挑動羣衆鬥羣衆,讓政見相左、各不相容乃至懷有宿怨的大臣共處一朝,使之天天吵架打架甚至以命相博,以便達到消除在帝國內部任何潛在威脅的目的。

基於這個陰險的祖訓,宋神宗當然不會因爲沈括的捕風捉影,也不會因爲年輕的蘇軾幾句牢騷話,就把蘇軾給弄死。

而蘇軾也錯判了形勢。他認爲宋神宗極爲開明,自己又那麼有才,連朝中的太后都說自己是國家的棟樑之才,暗中發發牢騷,大概沒有什麼關係。年輕的蘇軾很顯然不懂“牢騷太盛防腸斷”的道理,繼續我行我素。

新舊兩黨的黨爭更加劇烈了。秉持着“異論相攪”立場的宋神宗一直搖擺不定,這讓王安石心力憔悴無力支撐,辭職回到金陵的半山園,過起了隱居生活。

元豐二年,蘇軾從楚風漢韻的徐州,調任杏花煙雨的湖州。按照慣例,蘇軾應該寫一封奏章,以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但正是這封奏章,被御史臺的“烏鴉嘴”們找到了蛛絲馬跡;正是這封叫《湖州上謝表》的奏章,掀開了烏臺詩案的蓋頭。

考驗人性的烏臺詩案,蘇軾沒想到只有對頭王安石出來幫他! 第3張

而烏臺詩案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第一個影響是蘇軾在此之後,成爲蘇東坡。

第二個影響是它把一個心懷天下的儒家青年官員蘇軾,逼成了儒道佛兼修、詩詞書畫俱佳的中國文化大師;把心浮氣躁愛發牢騷的蘇軾,逼成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達觀曠達的蘇東坡;逼成了“心安之處是吾鄉”的隨遇而安隨緣而喜的蘇東坡。

第三個影響是烏臺詩案嚴重考驗了人性,那些蘇東坡與之友善的保守派,那些蘇東坡看不起諷刺挖苦的改革派,在蘇東坡被關進監獄之後,截然不同的表現,這讓蘇軾徹底看透了人生。

蘇軾在謝表中謙虛了一把:“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而正是這句話中的“新進”和“生事”兩個詞,被人抓住了把柄。

這兩個詞是當時的流行詞,也有特指的意義。蘇軾曾經諷刺過王安石新提拔起來的有些小人叫“新進”,後來這個詞就成了形容王安石陣營的專有貶義詞了;司馬光曾經給王安石寫了一份長信,裏面有“生事”,其實就是指責王安石變法就是瞎折騰,於是,“生事”也就成了諷刺新法瞎折騰的代名詞了。

縱然御史臺查辦官員不需要直接證據,但在御史臺看來,蘇軾諷刺朝廷污衊新法,證據確鑿。

王安石罷相,但朝廷中的新黨勢力仍然在找機會整蘇軾。最積極的就是御史中丞李定。在李定的帶領下,何正臣、舒亶等御史臺官員千方百計從蘇軾的詩文中找更多的證據。

舒亶向宋神宗報告說,蘇軾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未有如軾也。蓋陛下發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 ”;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爲主。

御史中丞李定最後出馬,舉了四項理由說明應當處蘇軾極刑。第一,蘇軾是個志大才疏不學無術的人。第二,蘇軾急功近利急於獲得高位,心中不滿乃譏訕權要。第三,皇帝對他非常寬容,但他死不悔改。第四,蘇軾的詩歌影響巨大,作爲最有影響力的大V,他的詩文在全國產生了極壞的影響,搞亂了思想。

總之,蘇軾罪大惡極罪不容誅。

宋神宗大怒,立馬派人把蘇軾抓回朝廷,交給烏臺審判。

考驗人性的烏臺詩案,蘇軾沒想到只有對頭王安石出來幫他! 第4張

蘇東坡在聽到弟弟蘇轍傳送的消息之後,如五雷轟頂不知所措,他的腦子裏無數次閃過死神來了的場景。在被押往朝廷的路上,一度想投河自殺,在被關進監獄的時候,也數次想自殺,甚至連寫給弟弟蘇轍的遺書都寫好了。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爲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看來,蘇軾自認爲死定了,趕緊向感情最爲深篤的弟弟蘇轍告別。

蘇軾平時喜歡交朋友,他號稱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好像全天下都是自己的朋友,全天下的人都是好人。

蘇軾平時特別喜歡將自己寫的詩送給朋友。這些朋友中,有自己的弟弟蘇轍,有駙馬王詵,更有司馬光、範鎮、張方平、黃庭堅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最終這些人都因爲蘇軾的案子,受到了影響。駙馬王詵因爲向蘇軾通風報信而被剝奪一切官職;蘇轍因爲是蘇軾的弟弟被降職處理。而包括司馬光在內的其他人一律罰款處理。

而蘇軾,仍然生死未定。

在絕境之時,總能考驗人性,體現出人性的光明或陰暗。

平時被蘇軾引爲摯友的保守派大臣,大部分退縮了。反而是被蘇軾諷刺挖苦的新黨中的有些官員,積極營救蘇軾。

王安石應該是最恨蘇軾的人了,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已經賦閒在家的他,力勸宋神宗不應該殺國家的賢才;新黨中後來被認爲品質不佳,在以後的日子中瘋狂迫害蘇軾的章惇,也替蘇軾說話,甚至不惜與宰相王珪撕破臉皮。而曹太后的話起了極爲重要的作用,說仁宗在位的時候,曾經說過蘇軾與蘇轍兄弟是國家的宰相之才。宋神宗也不想壞了祖宗不殺文人的規矩,於是蘇軾被貶到黃州,開始了他生命中的另外一番旅程。

烏臺詩案徹底改變了蘇軾。在押往京城的路上,在監獄裏,蘇軾曾經數次想過自殺,這時的蘇軾,還是一個未經大風大浪的畏畏縮縮的人,而到了黃州之後,蘇軾似乎大徹大悟了。

考驗人性的烏臺詩案,蘇軾沒想到只有對頭王安石出來幫他! 第5張

在黃州,他問朋友要了一塊地,建了一座叫雪堂的茅屋,學白居易躬耕東坡,學陶淵明採菊東籬下,享受貧窮但悠然的生活。他已經不是那個患得患失的蘇軾了,他成了在東坡上種地的農民,成了在雪堂吟詩作賦揮毫作畫的藝術家。

蘇東坡的身上,還有儒家的積極進取與懷抱天下的志向,不過,影響蘇東坡更深的,卻是老子的無慾無爲,莊子的無心逍遙。蘇東坡同樣沉浸在佛教對彼岸的嚮往之中,承天寺的月光與梵音,澄淨了他的心靈,在對世界本是虛幻的認識之中,蘇東坡不再執着,他放下了自己,也最終成就了自己。

我曾經在《蘇東坡與黃州,誰是誰的精神家園》中寫道:在黃州,他寫給別人的信成了“天下第二行書”的《寒食帖》;

他寫下了經典永流傳的雄文《赤壁賦》,將錯就做地成就了黃州赤壁的美名;他寫出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他寫出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寂;他寫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千古豪邁;他寫出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看透命運的《滿庭芳》;他寫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深刻思索;

他寫出了“心安之處是吾鄉”的隨遇而安的心境。

烏臺詩案之後,蘇軾在黃州,成了蘇東坡,成了中國文化史上最全才的大師,他實現了鳳凰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