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有哪些項目?有何發展?

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有哪些項目?有何發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文章,歡迎閱讀哦~

唐朝的科舉制度 ,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有哪些項目?有何發展?

唐承隋制,但科舉制度卻在唐朝的時候由草創階段走向日益成熟和完善階段。

它是第一個通過公開考試選拔官員的政治制度,它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爲唐朝的社會經濟發展做了重大貢獻。

但是,隨着科舉制度逐步的深入發展,隨之而來的各種各樣的弊端也慢慢暴露,顯現出了它自身所特有的侷限性 。

一: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夜看盡長安花

歷代以來,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們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網羅人才,爲自己效力,鞏固自己統治。因此,人才的選拔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科舉制從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察舉制發展而來,萌芽於南北朝後期,初創於隋朝。

隋建立以後,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隋文帝開皇七年正月,正式設立常舉,當時的常舉的科目主要有秀才和明經兩科。

隋煬帝時期,沒立進士科 ,從而標誌着科舉制度的正式設立。但是隋朝歷時短暫,科舉制在唐代才真正建立和發展起來。

“大唐貢士之法,多循隋制 。”李淵建唐以後不久,武德四年便開科取士,自此,拉開了唐代科舉史多姿多彩的畫卷。

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考試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考試的科目一般分爲: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 、明算等六科。

其中秀才科被時人稱爲“尤異之科”,它是唐代六門常科中最早設立 、歷史最爲悠久 、法定地位最爲崇高的科目。

但因爲秀才科的難度太大,要求極高,所以應試者寥寥無幾,唐高宗永徽年間就被廢除了。

剩下的五門科目裏,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爲重要,參加這兩科考試的考生也是最多的。

唐初期,明經科高於進士科,但是到唐中期以後,進士科的地位開始高於明經科。

人們越來越推崇進士,就連唐代著名詩人盂郊,在四十六歲進士及第後, 滿心歡喜、意氣風發地寫下了《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有哪些項目?有何發展? 第2張

藉此來表現自己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以及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二:科舉制帶來的消極影響

和以前歷代的選人制度相比,通過科舉制選拔人才無疑是一大進步,爲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網羅了諸多人才。

但是,隨着唐朝政治的不斷更替變化,科舉制所發揮的作用也受到了影響,產生了一些弊端。

如唐代科舉中試不僅名額少,在制度上存在明顯缺陷,考試的程序也不夠完善等。

到了中晚唐時期,科舉逐漸演變成世族門閥維持自己門第的手段,在科舉過程中出現了賄賂、舞弊等腐敗現象。

考生不惜弄虛作假、賄賂考官,使得中舉者的能力和素質大幅度下降,而許多真正的有識之才、名人、傑士卻遭受排擠。

首先便是納省卷和行卷。納省卷即舉子將平時所作詩文卷軸向尚書省所在官府,即禮部交納,所以稱爲納省卷,又稱爲“公卷”。

而舉子向一些達官貴人私自呈送的詩文稱爲“行卷”。

唐代進士科還允許“公薦”和“通榜”,即允許人們向主考官推薦優秀人才。

應進士科舉者將自己的文學創作擇優編成文卷,投獻給達官貴人或文壇名人以求得他們的賞識和推 薦 ,從而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機會。

這種行卷風尚在盛唐以後非常流行,但是,隨之而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其一是走後門現象,依靠權勢求取科第的做法大行其道,成爲衆所周知的祕密,“公薦 ”實際上變成了“私薦”,憑藉個人喜好和交情,以及考生所賄賂的銀兩多少來推 薦人才。

其二是考生呈送的詩文作品有許多是請他人代寫,還有的剽竊盜取,在別人的文章上修修改改,所以很多都並非他們自身水平。

如此,一些豪門權貴的不學無術的子弟,想要通過科舉,便極其容。

比如,唐德宗時期,宰相李實便開出一·張20人的單子,要求主考官照名單錄取,否則便予以貶謫。

其次是考場代考作弊,唐代在防止考生作弊的措施上還不是很完善。

代試就是唐代科舉考試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腐敗舞弊方式,唐代著名的詞人溫庭筠就是當時著名的“槍手”,他才思敏捷,成文極快,在考場上經常代人作賦和傳遞答案給多個考生,當時人們稱之爲“救數人”。

這種行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考試的公平性,以次充好,使得政府選拔的官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降低。

最後便是一直流傳至今的請託。請託是唐代科舉考試中一種極爲普遍和惡劣的腐敗風氣 。

“貴者以勢託,富者以財託,親故者以情託 ”,這往往已成爲合乎邏輯 、順其自然的事情。

請託的手段多種多樣,有的通過人情懇託,有的利用權力威脅。

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有哪些項目?有何發展? 第3張

如吳武陵推薦杜牧時,便公然要求主考官錄取杜牧爲狀元。韓愈推薦程昔範也是如此。

到唐代後期,一些權臣憑藉個人喜好操縱科考,使得考官在決定錄取考生的名單和名次時,考慮的不是考生的成績,而是請託人的面子和人情。

這些不良作風不僅使得士人的世界觀受到誤導,對整個唐代社會風氣的影響也是相當惡劣的。

三:唐代科舉制的消極影響對我們現世的意義

從唐代科舉考試的種種弊端和消極影響,我們可以想到當代中國教育和考試體制,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首先,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尤其要注重培養綜合發展的全面性人才,具有創新思維,才能帶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其次,國家需要繼續完善考試製度,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下,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士,在適當的崗位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最後,我們必須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而不是像唐代後期那樣,憑藉權貴者的人情和麪子來決定人才的去留。

這是對人才及其所具備知識的褻瀆和蔑視,還會導致社會的不良習氣以及一些人的投機取巧,從而阻礙國家和社會的正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