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草原絲綢之路是怎麼發展的?草原絲綢之路發展史介紹

草原絲綢之路是怎麼發展的?草原絲綢之路發展史介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草原絲綢之路,顧名思義,就是隻要有水草的地方,就有路可走,故草原絲綢之路的中心地帶往往隨着時代的不同而改變。那麼草原絲綢之路是怎麼發展的呢?

先秦時期

根據發現的考古材料,草原絲綢之路初步形成於公元前5世紀前後,其產生的重要原因與遊牧民族“逐水草遷徙”的生活習俗以及部落之間的戰爭有關。

2500年前,來自歐洲的斯基泰人在亞歐大陸之間的阿爾泰山地區開採寶石與黃金。黃金寶石是最豪華的裝飾品,深得草原遊牧民族的喜愛,由此促進了草原地帶貴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貴重金屬裝飾品的交換與流通,既促進了不同地區的遊牧文化的發展,同時也開闢了不同地區的商貿通道。這是草原絲綢之路東端開通的重要標誌,內蒙古地區在草原絲綢之路中的區位優勢日漸凸顯。

秦漢時期

草原絲綢之路是怎麼發展的?草原絲綢之路發展史介紹

公元1世紀,由於部落戰爭、自然災害與來自漢王朝的持續打擊,匈奴逐漸衰落,分裂爲南北二部。其中北匈奴西遷至歐洲,南匈奴南下附漢。

西遷的結果是引起了歐洲的民族大遷徙,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崩潰,因此,匈奴族在當時也被稱之爲“上帝之鞭”。匈奴族的南下與西遷,實際上是將蒙古草原地帶的絲綢之路進行了強有力的連掇與拓展,與漠南的沙漠絲綢之路形成亞歐大陸南北兩大交通要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帶狀體系。

魏晉時期

匈奴之後的鮮卑族,經過軻比能、檀石槐部落大聯盟,又一次統一蒙古草原地帶,草原絲綢之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拓拔鮮卑崛起於大興安嶺北端的嘎仙洞地區,公元1世紀前期鮮卑開始南遷,定都於盛樂(今和林格爾盛樂古城),建立北魏,完成了漢化的歷史進程。鮮卑族漢化的歷史進程,也是與草原絲綢之路的開通具有密切的關聯,鮮卑族的南遷基本上以草原絲綢之路爲依託,喻示着草原文化的傳播與繁榮。

隋唐時期

突厥人於公元6世紀中葉在蒙古草原地帶建立了突厥汗國,其疆域東盡大漠,西至裏海,南抵波斯、印度,許多草原和森林部落都處於它的控制範圍之內。這時的草原絲綢之路具體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由錫爾河出發,通過鹹海北岸;另一條沿阿姆河,通過鹹海南岸。兩條通道在烏拉爾河口附近會合,通向伏爾加河,再沿頓河和黑海北岸到達君士坦丁堡。

隨着唐朝對漠北草原的統一,草原絲綢之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參天可汗道就是由唐朝關內道北部軍事重鎮豐州(治所在今內蒙古五原南)向北通往回紇牙帳的交通要道。

840年,回紇汗國被黠戛斯人攻滅,回紇大部分人分三支向西遷徙,其中主要的一支遷至今蔥嶺以西,於公元10世紀建立了喀喇汗王朝。突厥與回紇汗國的建立,唐王朝對兩大汗國的管理,使草原絲綢之路的東段再一次得到了開發與拓展,併爲遼朝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的全面繁盛奠定了基礎。

草原絲綢之路是怎麼發展的?草原絲綢之路發展史介紹 第2張

宋元時期

契丹建立的遼朝,使草原絲綢之路更加貫通。北宋與遼在邊境地區設置榷場互通有無,主要有雄州、霸州、安肅軍、廣信軍、新城、朔州等榷場。遼朝政府還在上京城內的同文館設置驛館,爲諸國信使提供方便的住宿條件。

當時西夏佔據河西走廊,遼朝與西方國家的往來主要依靠草原絲綢之路,1124年,契丹耶律大石率部沿草原絲綢之路西遷至中亞地區,征服了高昌回紇、喀喇汗王朝,建立西遼政權。西遼政權保持了正統的遊牧民族文化的同時,還將東方的儒家思想、語言文字、典章制度及生產方式帶到中亞地區。

“草原絲綢之路”在蒙元時期發展與繁榮達到頂峯。元王朝正式建立驛站制度,以上都、大都爲中心,設置了帖裏幹、木憐、納憐三條主要驛路,構築了連通漠北至西伯利亞、西經中亞達歐洲、東抵東北、南通中原的發達交通網絡。草原絲綢之路既是政令、軍令上傳下達的重要通道,也是對外進行商貿往來的主要線路。這三條通往歐洲的驛路,構成元代草原絲綢之路最爲重要的組成部分。

草原絲綢之路的發達帶來了高度繁榮,使草原文明在元朝達到了極盛。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北方草原地區戰爭迭起,明王朝被迫關閉邊境,加固長城,草原絲綢之路一度阻斷,加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滯留了草原絲綢之路的發展。清朝建立後,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阻滯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在這種背景之下,草原絲綢之路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