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國學經典賞析:《朱子語類》卷七十二·易八原文

國學經典賞析:《朱子語類》卷七十二·易八原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鹹

“否泰鹹恆損益既濟未濟,此八卦首尾皆是一義。如鹹皆是感動之義之類。鹹內卦艮,止也,何以皆說動?”曰:“艮雖是止,然鹹有交感之義,都是要動,所以都說動。卦體雖是動,然才動便不吉。動之所以不吉者,以內卦屬艮也。”僩。

鹹就人身取象,看來便也是有些取象說。鹹上一畫如人口,中三畫有腹背之象,下有人腳之象。艮就人身取象,便也似如此。上一陽畫有頭之象,中二陰有口之象,所以“艮其輔”,於五爻言之。內卦以下亦有足象。礪。

問:“本義以爲柔上剛下,乃自旅來。旅之六五,上而爲鹹之上六;旅之上九,下而爲鹹之九五,此謂‘柔上剛下’,與程傳不同。”先生問:“所以不同,何也?”銖曰:“易中自有卦變耳。”曰:“須知程子說有不通處,必着如卦變說,方見得下落。此等處,當錄出看。”銖。

“山上有澤,鹹”,當如伊川說,水潤土燥,有受之義。又曰:“上若不虛,如何受得?”又曰:“上兌下艮,兌上缺,有澤口之象;兌下二陽畫,有澤底之象;艮上一畫陽,有土之象;下二陰畫中虛,便是滲水之象。”礪。

問:“‘君子以虛受人’,伊川注云:‘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以量,莫是要着意容之否?”曰:“非也。以量者,乃是隨我量之大小以容人,便是不虛了。”又問:“‘貞吉悔亡’,易傳雲:‘貞者,虛中無我之謂’;本義雲:‘貞者,正而固。’不同,何也?”曰:“某尋常解經,只要依訓詁說字。如‘貞’字作‘正而固’,仔細玩索,自有滋味。若曉得正而固,則虛中無我亦在裏面。”又問:“‘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莫是此感彼應,憧憧是添一個心否?”曰:“往來固是感應。憧憧,是一心方欲感他,一心又欲他來應。如正其義,便欲謀其利;明其道,便欲計其功。又如赤子入井之時,此心方怵惕要去救他,又欲他父母道我好,這便是憧憧底病。”僩。

厚之問“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曰:“往來自不妨,天地間自是往來不絕。只不合着憧憧了,便是私意。”德明錄雲:“如暑往寒來,日往月來,皆是常理。只着個‘憧憧’字,便鬧了。”又問:“明道雲:‘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如何?”曰:“‘廓然大公’,便不是‘憧憧’;‘物來順應’,便不是‘朋從爾思’。此只是‘比而不周,周而不比’之意。這一段,舊看易惑人,近來看得節目極分明。”可學。

往來是感應合當底,憧憧是私。感應自是當有,只是不當私感應耳。淵。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聖人未嘗不教人思,只是不可憧憧,這便是私了。感應自有個自然底道理,何必思他?若是義理,卻不可不思。淵。

問:“鹹傳之九四,說虛心貞一處,全似敬。”曰:“蓋嘗有語曰:‘敬,心之貞也。’”方。

易傳言感應之理,鹹九四盡矣。方。

問:“伊川解屈伸往來一段,以屈伸爲感應。屈伸之與感應若不相似,何也?”曰:“屈則感伸,伸則感屈,自然之理也。今以鼻息觀之:出則必入,出感入也;入則必出,入感出也,故曰:‘感則有應,應復爲感,所感復有應。’屈伸非感應而何?”洽。

或問易傳說感應之理,曰:“如日往則感得那月來,月往則感得那日來;寒往則感得那暑來,暑往則感得那寒來。一感一應,一往一來,其理無窮。感應之理是如此。”曰:“此以感應之理言之,非有情者。”雲:“‘有動皆爲感’,似以有情者言。”曰:“父慈,則感得那子愈孝;子孝,則感得那父愈慈,其理亦只一般。”文蔚。

“周易傳‘有感必有應’,是如何?”曰:“凡在天地間,無非感應之理,造化與人事皆是。且如雨暘,雨不成只管雨,便感得個暘出來;暘不成只管暘,暘已是應處,又感得雨來。是‘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爲感’。寒暑晝夜,無非此理。如人夜睡,不成只管睡至曉,須着起來;一日運動,嚮晦亦須常息。凡一死一生,一出一入,一往一來,一語一默,皆是感應。中人之性,半善半惡,有善則有惡。古今天下,一盛必有一衰。聖人在上,兢兢業業,必日保治。及到衰廢,自是整頓不起;終不成一向如此,必有興起時節。唐貞觀之治,可謂甚盛。至中間武后出來作壞一番,自恁地塌塌底去。至五代,衰微極矣!國之紀綱,國之人才,舉無一足恃。一旦聖人勃興,轉動一世,天地爲之豁開!仁宗時,天下稱太平,眼雖不得見,想見是太平。然當時災異亦數有之,所以馴至後來之變,亦是感應之常如此。”又問:“感應之理,於學者工夫有用處否?”曰:“此理無乎不在,如何學者用不得?‘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亦是這道理。研精義理於內,所以致用於外;利用安身於外,所以崇德於內。橫渠此處說得更好:‘“精義入神”,事豫吾內,求利吾外;“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養吾內。’此幾句親切,正學者用功處。”宇。

林一之問“凡有動皆爲感,感則必有應”。曰:“如風來是感,樹動便是應;樹拽又是感,下面物動又是應。如晝極必感得夜來,夜極又便感得晝來。”曰:“感便有善惡否?”曰:“自是有善惡。”曰:“何謂‘心無私主,則有感皆通’?”曰:“心無私主,不是溟涬沒理會,也只是公。善則好之,惡則惡之;善則賞之,惡則刑之,此是聖人至神之化。心無私主,如天地一般,寒則遍天下皆寒,熱則遍天下皆熱,便是‘有感皆通’。”曰:“心無私主最難。”曰:“只是克去己私,便心無私主。若心有私主,只是相契者應,不相契者則不應。如好讀書人,見讀書便愛;不好讀書人,見書便不愛。”淳。

器之問程子說感通之理。曰:“如晝而夜,夜而復晝,循環不窮。所謂‘一動一靜,互爲其根’,皆是感通之理。”木之問:“所謂‘天下之理,無獨必有對’,便是這話否?”曰:“便是。天下事那件無對來?陰與陽對,動與靜對,一物便與一理對。君可謂尊矣,便與民爲對。人說碁盤中間一路無對,某說道,便與許多路爲對。”因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與屈伸消長之說。邵氏擊壤集雲:“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因說:“易鹹感處,伊川說得未備。往來,自還他有自然之理。惟正靜爲主,則吉而悔亡。至於憧憧則私爲主,而思慮之所及者朋從,所不及者不朋從矣。是以事未至則迎之,事已過則將之,全掉脫不下。今人皆病於無公平之心,所以事物之來,少有私意雜焉,則陷於所偏重矣。”木之。

趙致道問感通之理。曰:“感,是事來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處之意。”時舉。

問:“程子說‘感應’,在學者日用言之,則如何?”曰:“只因這一件事,又生出一件事,便是感與應。因第二件事,又生出第三件事,第二件事又是感,第三件事又是應。如王文正公平生儉約,家無姬妾。自東封后,真宗以太平宜共享,令直省官爲買妾,公不樂。有沈倫家鬻銀器花籃火筒之屬,公顰蹙曰:‘吾家安用此!’其後姬妾既具,乃復呼直省官,求前日沈氏銀器而用之。此買妾底便是感,買銀器底便是應。”淳。

繫辭解鹹九四,據爻義看,上文說“貞吉悔亡”,“貞”字甚重。程子謂:“聖人感天下,如雨暘寒暑,無不通,無不應者,貞而已矣。”所以感人者果貞矣,則吉而悔亡。蓋天下本無二理,果同歸矣,何患乎殊塗!果一致矣,何患乎百慮!所以重言“何思何慮”也。如日月寒暑之往來,皆是自然感應如此。日不往則月不來,月不往則日不來,寒暑亦然。往來只是一般往來,但憧憧之往來者,患得患失,既要感這個,又要感那個,便自憧憧忙亂,用其私心而已。“屈伸相感,而利生焉”者,有晝必有夜,設使長長爲晝而不夜,則何以息?夜而不晝,安得有此光明?春氣固是和好,只有春夏而無秋冬,則物何以成?一向秋冬而無春夏,又何以生?屈伸往來之理,所以必待迭相爲用,而後利所由生。春秋冬夏,只是一個感應,所應復爲感,所感復爲應也。春夏是一個大感,秋冬則必應之,而秋冬又爲春夏之感。以細言之,則春爲夏之感,夏則應春而又爲秋之感;秋爲冬之感,冬則應秋而又爲春之感,所以不窮也。尺蠖不屈,則不可以伸;龍蛇不蟄,則不可以藏身。今山林冬暖,而蛇出者往往多死,此即屈伸往來感應必然之理。夫子因“往來”兩字,說得許多大。又推以言學,所以內外交相養,亦只是此理而已。橫渠曰:“事豫吾內,求利吾外;素利吾外,致養吾內。”此下學所當致力處。過此以上,則不容計功。所謂“窮神知化”,乃養盛自至,非思勉所及,此則聖人事矣。謨。

或說“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雲:“一往一來,皆感應之常理也。加憧憧焉,則私矣。此以私感,彼以私應,所謂‘朋從爾思’,非有感必通之道矣。”先生然之。又問:“‘往來’,是心中憧憧然往來,猶言往來於懷否?”曰:“非也。下文分明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安得爲心中之往來?伊川說微倒了,所以致人疑。一往一來,感應之常理也,自然如此。”又問:“是憧憧於往來之間否?”曰:“亦非也。這個只是對那日往則月來底說。那個是自然之往來,此憧憧者是加私意,不好底往來。‘憧憧’,只是加一個忙迫底心,不能順自然之理,猶言‘助長’、‘正心’,與計獲相似。方往時,又便要來;方來時,又便要往,只是一個忙。”又曰:“方做去時是往,後面來底是來。如人耕種,下種是往,少間禾生是來。”問:“‘憧憧往來’,如霸者,以私心感人,便要人應。自然往來,如王者,我感之也,無心而感;其應我也,無心而應,周遍公溥,無所私系。是如此否?”曰:“也是如此。”又問:“此以私而感;恐彼之應者非以私而應,只是應之者有限量否?”曰:“也是以私而應。如自家以私惠及人,少間被我之惠者則以我爲恩,不被我之惠者則不以我爲恩矣。王者之感,如雲:‘王用三驅失前禽。’去者不以爲恩,獲者不以爲怨,如此方是公正無私心。”又問:“‘天下何思何慮’?人固不能無思慮,只是不可加私心欲其如此否?”曰:“也不曾教人不得思慮,只是道理自然如此。感應之理,本不消思慮。空費思量,空費計較,空費安排,都是枉了,無益於事,只順其自然而已。”因問:“某人在位,當日之失便是如此,不能公平其心,‘翕,受敷施’。每廣坐中見有這邊人,即加敬與語,其他皆不顧;以至差遣之屬,亦有所偏重,此其所以收怨而召禍也。”曰:“這事便是難說。今只是以成敗論人,不知當日事勢有難處者。若論大勢,則九分九釐,須還時節。或其人見識之深淺,力量之廣狹,病卻在此。以此而論,卻不是。前輩有云:‘牢籠之事,吾不爲也。’若必欲人人面分上說一般話,或慮其人不好,他日或爲吾患,遂委曲牢籠之,此卻是憧憧往來之心。與人說話,或偶然與這人話未終,因而不暇及其他,如何逐人面分問勞他得!李文靖爲相,嚴毅端重,每見人不交一談。或有諫之者,公曰:‘吾見豪俊跅弛之士,其議論尚不足以起發人意。今所謂通家子弟,每見我,語言進退之間,尚周章失措。此等有何識見,而足與語,徒亂人意耳!’王文正李文穆皆如此,不害爲賢相,豈必人人皆與之語耶?宰相只是一個進賢退不肖,若着一毫私心便不得。前輩嘗言:‘做宰相只要辦一片心,辦一雙眼。心公則能進賢退不肖,眼明則能識得那個是賢,那個是不肖。’此兩言說盡做宰相之道。只怕其所好者未必真賢,其所惡者未必真不肖耳。若真個知得,更何用牢籠!且天下之大,人才之衆,可人人牢籠之耶?”或問:“如一樣小人,涉歷既多,又未有過失,自家明知其不肖,將安所措之?”曰:“只恐居其位不久。若久,少間此等小人自然退聽,不容他出來也。今之爲相者,朝夕疲精神於應接書簡之間,更何暇理會國事!世俗之論,遂以此爲相業。然只是牢籠人住在那裏,今日一見,明日一請,或住半年、週歲,或住數月,必不得已而後與之。其人亦以爲宰相之顧我厚,令我得好差遣而去。賢愚同滯,舉世以爲當然。有一人焉,略欲分別善惡,杜絕幹請,分諸闕於部中,己得以免應接之煩,稍留心國事,則人爭非之矣!且以當日所用之才觀之,固未能皆賢,然比之今日爲如何?今日之謗議者,皆昔之遭擯棄之人也。其論固何足信!此下逸兩句。若牢籠得一人,則所謂小人者,豈止此一人!與一人,則千百皆怨矣。且吾欲牢籠之,能保其終不畔己否?已往之事,可以鑑矣。如公之言,卻是憧憧往來之心也。其人之失處,卻不在此,卻是他未能真知賢不肖之分耳。”或曰:“如某人者,也有文采,也廉潔,豈可棄之耶?”曰:“公欲取賢才耶?取文采耶?且其廉,一己之事耳,何足以救其利口覆邦家之禍哉?今世之人,見識一例低矮,所論皆卑。某嘗說,須是盡吐瀉出那肚裏許多鏖糟惡濁底見識,方略有進處。譬如人病傷寒,在上則吐,在下則瀉,如此方得病除。”或曰:“近日諸公多有爲持平之說者,如何?”曰:“所謂近時惡濁之論此是也,不成議!論某嘗說,此所謂平者,乃大不平也,不知怎生平得。”僩問:“胡文定說,元佑某人建議,欲爲調停之說者雲:‘但能內君子而外小人,天下自治,何必深治之哉?’此能體天理人慾者也。此語亦似持平之論,如何?”曰:“文定未必有此論。然小人亦有數般樣,若一樣可用底,也須用。或有事勢危急,翻轉後,其禍不測。或只得隱忍,權以濟一時之急耳,然終非常法也。明道當初之意便是如此,欲使諸公用熙豐執政之人,與之共事,令變熙豐之法。或他日事翻,則其罪不獨在我。他正是要使術,然亦拙謀。諺所謂‘掩目捕雀’,我卻不見雀,不知雀卻看見我。你欲以此術制他,不知他之術更高你在。所以後來溫公留章子厚,欲與之共變新法,卒至簾前悖詈,得罪而去。章忿叫曰:‘他日不能陪相公吃劍得!’便至如此,無可平之理,盡是拙謀。某嘗說,今世之士,所謂巧者,是大拙,無有能以巧而濟者,都是枉了,空費心力。只有一個公平正大行將去,其濟不濟,天也。古人間有如此用術而成者,都是偶然,不是他有意智。要之,都不消如此,決定無益。張子房號爲有意智者,以今觀之,可謂甚疏。如勸帝與項羽和而反兵伐之,此成甚意智!只是他命好,使一番了,第二番又被他使得勝。”又曰:“古人做得成者,不是他有智,只是偶然。只有一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其他費心費力,用智用數,牢籠計較,都不濟事,都是枉了。”又曰:“本朝以前,宰相見百官,皆以班見。國忌拈香歸來,回班以見。宰相見時有刻數,不知過幾刻,便喝‘相公尊重’!用屏風攔斷。也是省事,攔截了幾多幹請私曲底事。某舊見陳魏公湯進之爲相時,那時猶無甚人相見,每見不過五六人,十數人,他也隨官之崇卑做兩番請。今則不勝其多,爲宰相者每日只了得應接,更無心理會國事。如此者謂之有相業有精神。秦會之也是會做,嚴毅尊重,不妄發一談。其答人書,只是數字。今宰相答人書,□地委曲詳盡,人皆翕然稱之。只是不曾見已前事,只見後來習俗,遂以爲例。其有不然者,便羣起非之矣!溫公作相日,有一客位榜,分作三項雲:‘訪及諸君,若睹朝政闕遺,庶民疾苦,欲進忠言,請以奏牘聞於朝廷,某得與同僚商議,擇可行者取旨行之。若但以私書寵喻,終無所益。若光身有過失,欲賜規正,則可以通書簡,分付吏人傳入,光得內自省訟,佩服改行。至於理會官職差遣,理雪罪名,凡於身計,並請一面進狀,光得與朝省衆官公議施行。若在私第垂訪,不請語及。’此皆前輩做處。”又曰:“伊川雲:‘□俗雷同,不喚做“隨時”;惟嚴毅特立,乃“隨時”也。’而今人見識低,只是□流俗之論,流俗之論便以爲是,是可嘆也!公們只是見那向時不得差遣底人說他,自是怨他;若教公去做看,方見得難。且如有兩人焉,自家平日以一人爲賢,一人爲不肖。若自家執政,定不肯舍其賢而舉其不肖,定是舉其賢而舍其不肖。若舉此一人,則彼一人怨,必矣,如何盡要他說好得!只怕自家自認不破,賢者卻以爲不肖,不肖者卻以爲賢,如此則乖。若認得定,何害?又有一樣人底,半間不界,可進可退,自家卻以此爲賢,以彼爲不肖,此尤難認,便是難。”又曰:“‘舜有大功二十’,‘以其舉十六相而去四凶也’。若如公言,卻是舜有大罪二十矣!”僩。

問:“鹹之九五傳曰:‘感非其所見而說者。’此是任貞一之理則如此?”曰:“武王不泄邇,不忘遠’,是其心量該遍,故周流如此,是此義也。”方。

△□恆

恆是個一條物事,徹頭徹尾,不是尋常字。古字作“●”,其說象一隻船兩頭靠岸,可見徹頭徹尾。值。

履之問:“常非一定之謂,‘一定則不能恆矣’。”曰:“物理之始終變易,所以爲恆而不窮。然所謂不易者,亦須有以變通,乃能不窮。如君尊臣卑,分固不易,然上下不交也不得。父子固是親親,然所謂‘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則又有變焉。惟其如此,所以爲恆。論其體則終是恆。然體之常,所以爲用之變;用之變,乃所以爲體之恆。”道夫。

恆,非一定之謂,故晝則必夜,夜而復晝;寒則必暑,暑而復寒,若一定,則不能常也。其在人,“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今日道合便從,明日不合則去。又如孟子辭齊王之金而受薛宋之饋,皆隨時變易,故可以爲常也。道夫。

能常而後能變,能常而不已,所以能變;及其變也,常亦只在其中。伊川卻說變而後能常,非是。僩。

正便能久。“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這個只是說久。淵。

物各有個情。有個人在此,決定是有那羞惡、惻隱、是非、辭讓之情。性只是個物事;情卻多般,或起或滅,然而頭面卻只一般。長長恁地,這便是“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之義。“乃若其情”,只是去情上面看。淵。

叔重說:“‘浚恆貞兇’,恐是不安其常,而深以常理求人之象,程氏所謂‘守常而不能度勢’之意。”曰:“未見有不安其常之象,只是欲深以常理求人耳。”時舉。

問:“‘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德,指六,謂常其柔順之德,固貞矣。然此婦人之道,非夫子之義。蓋婦人從一而終,以順爲正,夫子則制義者也。若從婦道,則兇。”曰:“固是如此。然須看得象佔分明。六五有‘恆其德貞’之象,佔者若婦人則吉,夫子則兇。大底看易,須是曉得象佔分明。所謂吉凶者,非爻之能吉凶,爻有此象,而佔者視其德而有吉凶耳。且如此爻,不是既爲婦人,又爲夫子,只是有‘恆其德貞’之象,而以佔者之德爲吉凶耳。又如恆固能亨而無咎,然必佔者能久於其道,方亨而無咎。又如九三‘不恆其德’,非是九三能‘不恆其德’,乃九三有此象耳。佔者遇此,雖正亦吝。若佔者能恆其德,則無羞吝。銖。

△遯

問:“遯卦‘遯’字,雖是逃隱,大抵亦取遠去之意。天上山下,相去甚遼絕,象之以君子遠小人,則君子如天,小人如山。相絕之義,須如此方得。所以六爻在上,漸遠者愈善也。”曰:“恁地推亦好。此六爻皆是君子之事。”學履。

問:“‘遯亨,遯而亨也’,分明是說能遯便亨。下更說‘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是如何?”曰:“此其所以遯而亨也。陰方微,爲他剛當位而應,所以能知時而遯,是能‘與時行’。不然,便是與時背也。”礪。

問:“‘小利貞,浸而長也’,是見其浸長,故設戒令其貞正,且以寬君子之患,然亦是他之福。”曰:“是如此。此與否初、二兩爻義相似。”同。

問:“‘小利貞’,以彖辭‘小利貞,浸而長也’之語觀之,則小當爲陰柔小人。如“小往大來”、“小過”、“小畜”之“小”。言君子能遯則亨,小人則利於守正,不可以浸長之故,而浸迫於陽也。此與程傳‘遯者,陰之始長,君子知微,故當深戒。而聖人之意未遽已,故有“與時行,小利貞”之教’之意不同。”曰:“若如程傳所云,則於‘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之下,當雲‘止而健,陰進而長,故小利貞’。今但言‘小利貞,浸而長也’,而不言陰進而長,則小指‘陰小’之‘小’可知。況當遯去之時,事勢已有不容正之者;程說雖善,而有不通矣。”又問:“‘遯尾厲,勿用有攸往’者,言不可有所往,但當晦處靜俟耳。此意如何?”曰:程傳作‘不可往’,謂不可去也。言‘遯已後矣,不可往,往則危。往既危,不若不往之爲無梨’。某竊以爲不然。遯而在後,尾也。既已危矣,豈可更不往乎!若作佔辭看,尤分明。”先生又言:“‘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此言象而佔在其中,六二亦有此德也。說,吐活反。九四:‘君子吉,小人否。’否,方九反。”銖。

伊川說“小利貞”雲,尚可以有爲。陰已浸長,如何可以有爲?所說王允謝安之於漢晉,恐也不然。王允是算殺了董卓,謝安是乘王敦之老病,皆是他衰微時節,不是浸長之時也。兼他是大臣,亦如何去!此爲在下位有爲之兆者,則可以去。大臣任國安危,君在與在,君亡與亡,如何去!又曰:“王允不合要盡殺梁州兵,所以致敗。”礪。

“遯尾厲”,到這時節去不迭了,所以危厲,不可有所往,只得看他如何。賢人君子有這般底多。淵。

國學經典賞析:《朱子語類》卷七十二·易八原文

問:“‘畜臣妾吉’,伊川雲,待臣妾之道。君子之待小人,亦不如是。如何?”曰:“君子小人,更不可相對,更不可與相接。若臣妾,是終日在自家腳手頭,若無以系之,則望望然去矣。”又曰:“易中詳識物情,備極人事,都是實有此事。今學者平日只在燈□下習讀,不曾應接世變;一旦讀此,皆看不得。某舊時也如此,即管讀得不相入,所以常說易難讀。”礪。

問:“九五‘嘉遯’,以陽剛中正,漸向遯極,故爲嘉美。未是極處,故戒以貞正則吉。”曰:“是如此。便是‘剛當位而應’處,是去得恰好時節。小人亦未嫌自家,只是自家合去,莫見小人不嫌,卻與相接而不去,便是不好,所以戒他貞正。”礪。

△大壯

問:“大壯‘大者正’與‘正大’不同。上‘大’字是指陽,下‘正大’是說理。”曰:“亦緣上面有‘大者正’一句,方說此。”學履。

大壯“利貞”,利於正也。所以大者,以其正也。既正且大,則天地之情不過於此。燾。

問:“‘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伊川云云,其義是否?”曰:“固是。君子之自治,須是如雷在天上,恁地威嚴猛烈,方得。若半上落下,不如此猛烈果決,濟得甚事!”僩。

或問:“伊川‘自勝者爲強’之說如何?”曰:“雷在天上,是甚威嚴!人之克己能如雷在天上,則威嚴果決以去其惡,而必於爲善。若半上落下,則不濟事,何以爲君子。須是如雷在天上,方能克去非禮。”燾。

此卦如“九二貞吉”,只是自守而不進;九四“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輹”,卻是有可進之象,此卦爻之好者。蓋以陽居陰,不極其剛,而前遇二陰,有藩決之象,所以爲進,非如九二前有三、四二陽隔之,不得進也。又曰:“‘喪羊於易’,不若作‘疆埸’之‘易’。漢食貨志‘疆埸’之‘埸’正作‘易’。蓋後面有‘喪羊於易’,亦同此義。今本義所注,只是從前所說如此,只且仍舊耳。上六取喻甚巧,蓋壯終動極,無可去處,如羝羊之角掛於藩上,不能退、遂。然‘艱則吉’者,畢竟有可進之理,但必艱始吉耳。”銖。

問:“大壯本好,爻中所取卻不好;睽本不好,爻中所取卻好。如六五對九二,處非其位;九四對上九,本非相應,都成好爻。不知何故?”曰:“大壯便是過了,才過便不好。如睽卦之類,卻是。易之取爻,多爲佔者而言。佔法取變爻,便是到此處變了。所以困卦雖是不好,然其間利用祭祀之屬,卻好。”問:“此正與‘羣龍無首’、‘利水貞’一般。”曰:“然。卻是變了,故如此。”幹。

此卦多說羊,羊是兌之屬。季通說,這個是夾住底兌卦,兩畫當一畫。淵。

△晉

“康侯”,似說“寧侯”相似。“用錫馬”之“用”,只是個虛字,說他得這個物事。淵。

“晝日”,是那上卦離也。晝日爲之是此意。淵。

問:“初六‘晉如、摧如’,象也;‘貞吉’,佔辭。”曰:“‘罔孚裕無咎’,又是解上兩句。恐‘貞吉’說不明,故又曉之。”又問:“‘受茲介福於其王母’,‘指六五’,以爲‘享先妣之吉占’,何也?”曰:‘恐是如此。蓋周禮有享先妣之禮。”又問“衆允悔亡”。曰:“‘衆允’,象也;‘悔亡’,佔也。”又問:“‘晉其角,維用伐邑’,本義作‘伐其私邑’,程傳以爲‘自治’,如何?”曰:“便是程傳多不肯說實事,皆以爲取喻。伐邑,如墮費、墮郈之類是也。大抵今人說易,多是見易中有此一語,便以爲通體事當如此。不知當其時節地頭,其人所佔得者,其象如何。若果如今人所說,則易之說有窮矣!又如‘摧如’、‘愁如’,易中少有此字。疑此爻必有此象,但今不可曉耳。”銖。

“晉六三,如何見得爲衆所信處?既不中正,衆方不信。雖能信之,又安能‘悔亡’?”曰:“晉之時,二陰皆欲上進,三處地較近,故二陰從之以進。”問:“如何得‘悔亡’?”曰:“居非其位,本當有悔。以其得衆,故悔可亡。”幹。

問:“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伊川以爲:‘六以柔居尊位,本當有悔。以大明而下皆順附,故其悔亡。下既同德順附,當推誠委任,盡衆人之才,通天下之志,勿復自任其明,恤其失得。如此而往,則吉而無不利。’此說是否?”曰:“便是伊川說得太深。據此爻,只是佔者佔得此爻,則不必恤其失得,而自亦無所不利耳。如何說得人君既得同德之人而委任之,不復恤其失得!如此,則蕩然無復是非,而天下之事亂矣!假使其所任之人或有作亂者,亦將不恤之乎?雖以堯舜之聖,皋夔益稷之賢,猶雲‘屢省乃成’,如何說既得同心同德之人而任之,則在上者一切不管,而任其所爲!豈有此理!且彼所爲既失矣,爲上者如何不恤得?聖人無此等說話。聖人所說卦爻,只是略略說過。以爲人當着此爻,則大勢已好,雖有所失得,亦不必慮而自無所不利也。聖人說得甚淺,伊川說得太深;聖人所說短,伊川解得長。”久之,又云:“‘失得勿恤’,只是自家自作教是,莫管他得失。如士人發解做官,這個卻必不得,只得盡其所當爲者而已。如仁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相似。”僩。

“失得勿恤”,此說失也不須問他,得也不須問他,自是好,猶言“勝負兵家之常”云爾。此卦六爻,無如此爻吉。淵。

“晉上九,剛進之極,以伐私邑,安能吉而無咎?”曰:“以其剛,故可伐邑。若不剛,則不能伐邑矣。但易中言‘伐邑’,皆是用之於小;若伐國,則其用大矣。如“高宗伐鬼方”之類。‘維用伐邑’,則不可用之於大可知。雖用以伐邑,然亦必能自危厲,乃可以吉而無咎。過剛而能危厲,則不至於過剛矣。”幹。

看伯豐與廬陵問答內晉卦伐邑說,曰:“晉上九‘貞吝’,吝不在克治。正以其克治之難,而言其合下有此吝耳。‘貞吝’之義,諸義只雲貞固守此則吝,不應於此獨雲於正道爲吝也。”□。

△明夷

明夷,未是說闇之主,只是說明而被傷者,乃君子也。上六方是說闇。君子出門庭,言君子去闇尚遠,可以得其本心而遠去。文王箕子大概皆是“晦其明”。然文王“外柔順”,是本分自然做底。箕子“晦其明”,又云“艱”,是他那佯狂底意思,便是艱難底氣象。爻說“貞”而不言“艱”者,蓋言箕子,則艱可見,不必更言之。淵。

君子“用晦而明”,晦,地象;明,日象。晦則是不察察。若晦而不明,則晦得沒理會了。故外晦而內必明,乃好。學履。

“明夷初、二二爻不取爻義。”曰:“初爻所傷地遠,故雖傷而尚能飛。”問:“初爻比二爻,似二爻傷得淺,初爻傷得深。”曰:“非也。初尚能飛,但垂翼耳。”幹。

問明夷。曰:“下三爻皆說明夷是明而見傷者。六四爻,說者卻以爲奸邪之臣先蠱惑其君心,而後肆行於外。殊不知上六是暗主,六五卻不作君說。六四之與上六既非正應,又不相比。又況下三爻皆說明夷是好底,何獨比爻卻作不好說?故某於此爻之義未詳。但以意觀之,六四居暗地尚淺,猶可以得意而遠去,故雖入於幽隱之處,猶能‘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也’,故小象曰:‘獲心意也。’上六‘不明晦’,則是合下已是不明,故‘初登於天’可以‘照四國’,而不免‘後入於地’,則是始於傷人之明,而終於自傷以墜其命矣。呂原明以爲唐明皇可以當之,蓋言始明而終暗也。”銖。

△家人

問:“家人彖辭,不盡取象。”曰:“注中所以但取二、五,不及他象者,但只因彖傳而言耳。大抵彖傳取義最精。象中所取,卻恐有假合處。”幹。

問“風自火出”。曰:“謂如一爐火,必有氣衝上去,便是‘風自火出’。然此只是言自內及外之意。”燾。學履錄雲:“是火中有風,如一堆火在此,氣自薰蒸上出。”

“王假有家”,言到這裏,方且得許多物事。有妻有妾,方始成個家。淵。

問“王假有家”。曰:“‘有家’之‘有’,只是如‘夙夜浚明有家’、‘亮採有邦’之‘有’。謂有三德者,則夙夜浚明於其家;有六德者,則亮採於其邦。‘有’是虛字,非如‘奄有四方’之‘有’也。”銖。

或問:“易傳雲,正家之道在於‘正倫理,篤恩義’。今欲正倫理,則有傷恩義;欲篤恩義,又有乖於倫理;如何?”曰:“須是於正倫理處篤恩義,篤恩義而不失倫理,方可。”柄。

△睽

睽,皆言始異終同之理。淵。

問“君子以同而異”。曰:“此是取兩象合體爲同,而其性各異,在人則是‘和而不同’之意。蓋其趨則同,而所以爲同則異。如伯夷柳下惠伊尹三子所趨不同,而其歸則一。彖辭言睽而同,大象言:‘同而異’。在人則出處語默雖不同,而同歸於理;講論文字爲說不同,而同於求合義理;立朝論事所見不同,而同於忠君。本義所謂‘二卦合體’者,言同也;‘而性不同’者,言異也。‘以同而異’語意與‘用晦而明’相似。大凡讀易到精熟後,顛倒說來皆合;不然,則是死說耳。”又問:“睽卦無正應,而同德相應者何?”曰:“無正應,所以爲睽,當睽之時,當合者既離,其離者卻合也。”銖。

問:“‘君子以同而異’,作‘理一分殊’看,如何?”曰:“‘理一分殊’,是理之自然如此,這處又就人事之異上說。蓋君子有同處,有異處,如所謂‘周而不比’,‘羣而不黨’,是也。大抵易中六十四象,下句皆是就人事之近處說,不必深去求他。此處伊川說得甚好。”學履。

過舉程子睽之象“君子以同而異”,解曰:“不能大同者,亂常咈理之人也;不能獨異者,隨俗習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異爾。”“又如今之言地理者,必欲擇地之吉,是同也;不似世俗專以求富貴爲事,惑亂此心,則異矣。如士人應科舉,則同也;不曲學以阿世,則異矣。事事推去,斯得其旨。”過。

馬是行底物,初間行不得,後來卻行得。大率睽之諸爻都如此,多說先異而後同。淵。

問:“睽‘見惡人’,其義何取?”曰:“以其當睽之時,故須見惡人,乃能無咎。”幹。

“天”,合作“而”,剃鬚也。篆文“天”作“●”,“而”作“●”。淵。

“宗”,如“同人於宗”之“宗”。淵。

“載鬼一車”等語所以差異者,爲他這般事是差異底事,所以卻把世間差異底明之。世間自有這般差異底事。淵。

△蹇

“蹇,利西南”,是說坤卦分曉。但不知從何插入這坤卦來,此須是個變例。聖人到這裏,看見得有個做坤底道理。大率陽卦多自陰來,陰卦多自陽來。震是坤第一畫變,坎是第二畫變,艮是第三畫變。易之取象,不曾確定了他。淵。

蹇無坤體,只取坎中爻變,如沈存中論五姓一般。“蹇利西南”,謂地也。據卦體艮下坎上,無坤,而繇辭言地者,往往只取坎中爻變,變則爲坤矣。沈存中論五姓,自古無之,後人既如此呼喚,即便有義可推。淵。

潘謙之書曰:“蹇與困相似。‘君子致命遂志’,‘君子反身修德’,亦一般。”殊不知不然。象曰:“澤無水,困。”是盡乾燥,處困之極,事無可爲者,故只得“致命遂志”,若“山上有水,蹇”,則猶可進步,如山下之泉曲折多艱阻,然猶可行,故教人以“反身修德”,豈可以困爲比?只觀“澤無水,困”,與“山上有水,蹇”,二句便全不同。學履。僩同。

問:“往蹇來譽”。曰:“‘來往’二字,唯程傳言‘上進則爲往,不進則爲來’,說得極好。今人或謂六四‘往蹇來連’,是來就三;九三‘往蹇來反’,是來就二;上六‘往蹇來碩’,是來就五,亦說得通。但初六‘來譽’,則位居最下,無可來之地,其說不得通矣。故不若程傳好,只是不往爲佳耳。不往者,守而不進。故不進則爲來。諸爻皆不言吉,蓋未離乎蹇中也。至上六‘往蹇來碩,吉’,卻是蹇極有可濟之理。既是不往,惟守於蹇,則必得見九五之大人與共濟,蹇而有碩大之功矣。”銖。

問:“蹇九五,何故爲‘大蹇’?”曰:“五是爲蹇主。凡人臣之蹇,只是一事。至大蹇,須人主當之。”礪。

問:“大蹇朋來”之義。曰:“處九五尊位,而居蹇之中,所以爲‘大蹇’,所謂‘遺大投艱於朕身’。人君當此,則須屈羣策,用羣力,乃可濟也。”學履。僩同。

△解

先生舉“無所往,其來複吉”。程傳以爲“天下之難已解,而安平無事,則當修復治道,正紀綱,明法度,復先代明王之治”。“夫禍亂既平,正合修明治道,求復三代之規模,卻只便休了!兩漢以來,人主還有理會正心、誠意否?須得人主如窮閻陋巷之士,治心修身,講明義理,以此應天下之務,用天下之才,方見次第。”因言:“神廟,大有爲之主,勵精治道,事事要理會過,是時卻有許多人才。若專用明道爲大臣,當大段有可觀。明道天資高,又加以學,誠意感格,聲色不動,而事至立斷。當時用人蔘差如此,亦是氣數舛逆。”德明。

“天地解而雷雨作。”陰陽之氣閉結之極,忽然迸散出做這雷雨。只管閉結了,若不解散,如何會有雷雨作。小畜所以不能成雷雨者,畜不極也。雷便是如今一個爆杖。淵。

六居三,大率少有好底。“負且乘”,聖人到這裏,又見得有個小人乘君子之器底象,故又於此發出這個道理來。淵。

問“解而拇,朋至斯孚”。曰:“四與初皆不得正。四能‘解而拇’者,以四雖陰位而纔則陽,與初六陰柔則爲有間,所以能解去其拇,故得陽剛之朋類至而相信矣。”銖。

“射隼於高墉”,聖人說易,大概是如此,不似今人說底。向來欽夫書與林艾軒雲:“聖人說易,卻則恁地。”此卻似說得易了。淵。

△損

“二簋”與“簋貳”字不同,可見其義亦不同。淵。

國學經典賞析:《朱子語類》卷七十二·易八原文 第2張

“懲忿”如救火,“窒慾”如防水。大雅。

問:“‘懲忿、窒慾’,忿怒易發難制,故曰‘懲’,懲是戒於後。欲之起則甚微,漸漸到熾處,故曰‘窒’,窒謂塞於初。古人說‘情竇’,竇是罅隙,須是塞其罅隙。”曰:“懲也不專是戒於後,若是怒時,也須去懲治他始得。所謂懲者,懲於今而戒於後耳。窒亦非是真有個孔穴去塞了,但遏絕之使不行耳。”又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觀山之象以懲忿,觀澤之象以窒慾。欲如污澤然,其中穢濁解污染人,須當填塞了。如風之迅速以遷善,如雷之奮發以改過。”廣雲:“觀山之象以懲忿,是如何?”曰:“人怒時,自是恁突兀起來。故孫權曰:‘令人氣涌如山!’”廣。

問:“‘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曰:“伊川將來相牽合說,某不曉。看來人自有遷善時節,自有改過時節,不必只是一件事。某看來,只是懲忿如摧山,窒慾如填壑,遷善如風之迅,改過如雷之烈。”又曰:“聖人取象,亦只是個大約彷彿意思如此。若才着言語窮他,便有說不去時。如後面小象,若更教孔子添幾句,也添不去。”僩。

“酌損之”,在損之初下,猶可以斟酌也。淵。

問:“損卦三陽皆能益陰,而二與上二爻,則曰:‘弗損,益之。’初則曰:‘酌損之。’何邪?”曰:“這一爻難解,只得用伊川說。”又云:“易解得處少,難解處多,今且恁地說去。到那佔時,又自別消詳有應處,難立爲定說也。”學履。

“三人行,損一人”,三陽損一。“一人行,得其友”,一陽上去換得一陰來。”淵。

“或益之十朋之龜”爲句。淵。

“得臣無家”,猶言化家爲國相似。得臣有家,其所得也小矣,無家則可見其大。淵。

問:“損卦下三爻皆損己益人,四五兩爻是損己從人,上爻有爲人上之象,不待損己而自有以益人。”曰:“下三爻無損己益人底意;只是盛到極處,去不得,自是損了。四爻‘損其疾’,只是損了那不好了,便自好。五爻是受益,也無損己從人底意。”礪。

△益

問:“‘木道乃行’,程傳以爲‘木’字本‘益’字之誤,如何?”曰:“看來只是‘木’字。渙卦說‘乘木有功’,中孚說‘乘木舟虛’,以此見得只是‘木’字。”又問“或擊之”。曰:“‘或’字,衆無定主之辭,言非但一人擊之也。‘立心勿恆’,‘勿’字只是‘不’字,非禁止之辭。此處亦可疑,且闕之。”銖。

“木道乃行”,不須改“木”字爲“益”字,只“木”字亦得。見一朋友說,有八卦之金木水火土,有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如“幹爲金”,易卦之金也;兌之金,五行之金也。“巽爲木”,是卦中取象。震爲木,乃東方屬木,五行之木也,五行取四維故也。去僞。

“某昨日思‘風雷,益,君子以遷善、改過’。遷善如風之速,改過如雷之猛!”祖道曰:“莫是才遷善,便是改過否?”曰;“不然,‘遷善’字輕,‘改過’字重。遷善如慘淡之物,要使之白;改過如黑之物,要使之白;用力自是不同。遷善者,但見是人做得一事強似我,心有所未安,即便遷之。儒用錄雲:“只消當下遷過就他底。”若改過,須是大段勇猛始得。”又曰:“公所說蒙與蠱二象,卻有意思。如‘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必是降下山以塞其澤,便是此象。六十四卦象皆如此。”祖道。儒用同。

問“遷善、改過”。曰:“風是一個急底物,見人之善,己所不及,遷之如風之急;雷是一個勇決底物,己有過,便斷然改之,如雷之勇,決不容有些子遲緩!”賜。

“元吉無咎”,吉凶是事,咎是道理。蓋有事則吉,而理則過差者,是之謂吉而有咎。淵。

“享於帝吉”是“祭則受福”底道理。淵。

“益之,用凶事”,猶書言“用降我凶德,嘉績於朕邦”。淵。

伊川說易亦有不分曉處甚多。如“益之,用凶事”,說作凶荒之“兇”,直指刺史郡守而言。在當時未見有這守令,恐難以此說。某謂“益之,用凶事”者,言人臣之益君甚難,必以危言鯁論恐動其君而益之。雖以中而行,然必用圭以通其信。若不用圭以通之,又非忠以益於君者也。

“中行”與“依”,見不得是指誰。淵。

“利用遷國”,程昌寓守壽春,虜人來,佔得此爻,遷來鼎州。後平楊麼有功。淵。方子錄雲“守蔡州”。

益損二卦說龜,一在二,一在五,是顛倒說去。未濟與既濟說“伐,鬼方”,亦然。不知如何。未濟,看來只陽爻便好,陰爻便不好。但六五、上九二爻不知是如何。蓋六五以得中故吉,上九有可濟之才,又當未濟之極,可以濟矣。卻雲不吉,更不可曉。學蒙。

“大抵損益二卦,諸爻皆互換。損好,益卻不好。如損六五卻成益六二。損上九好,益上九卻不好。淵。

△夬

用之說夬卦雲:“聖人於陰消陽長之時亦如此戒懼,其警戒之意深矣!”曰:“不用如此說,自是無時不戒慎恐懼,不是到這時方戒懼。不成說天下已平治,可以安意肆志!只纔有些放肆,便弄得靡所不至!”僩。

“揚於王庭,孚號有厲。”若合開口處,便雖有劍從自家頭上落,也須着說。但使功罪各當,是非顯白,於吾何慊!道夫。

夬卦中“號”字,皆當作“戶羔反”。唯“孚號”,古來作去聲,看來亦只當作平聲。僩。

“壯於前趾”,與大壯初爻同。此卦大率似大壯,只爭一畫。淵。

王子獻卜,遇夬之九二,曰“惕號,莫夜有戎,勿恤”,吉。卜者告之曰:“必夜有驚恐,後有兵權。”未幾果夜遇寇,旋得洪帥。淵。

問九三“壯於頄”。曰:“君子之去小人,不必悻悻然見於面目,至於遇雨而爲所濡溼,雖爲衆陽所慍,然志在決陰,必能終去小人,故亦可得無咎也。蓋九三雖與上六爲應,而實以剛居剛,有能決之象;故‘壯於頄’則有兇,而和柔以去之,乃無咎。如王允之於董卓,溫嶠之於王敦是也。”又曰:“彖雲‘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今人以爲陽不能無陰,中國不能無夷狄,君子不能無小人,故小人不可盡去。今觀‘剛長乃終’之言,則聖人豈不欲小人之盡去耶?但所以決之者自有道耳。”又問:“夬卦辭言‘孚號’,九二言‘惕號’,上九言‘無號’,取象之義如何?”曰:“卦有兌體,‘兌爲口’,故多言‘號’也。”又問:“以五陽決一陰,君子盛而小人衰之勢,而卦辭則曰‘告自邑,不利即戎’;初九‘壯於前趾’,則‘往不勝’;九二‘惕號’,則‘有戎勿恤’;‘壯於頄’則兇,‘牽羊’則‘悔亡’,‘中行無咎’。豈去小人之道,須先自治而嚴厲戒懼,不可安肆耶?”曰:“觀上六一爻,則小人勢窮,無號有兇之時,而君子去之之道,猶當如此嚴謹,自做手腳,蓋不可以其勢衰而安意自肆也,其爲戒深矣!”銖。

九三“壯於頄”,看來舊文本義自順,不知程氏何故欲易之。“有慍”也是自不能堪。正如顏杲卿使安祿山,受其衣服,至道間與其徒曰:“吾輩何爲服此?”歸而借兵伐之,正類此也。卦中與復卦六四有“獨”字。此卦諸爻皆欲去陰,獨此一爻與六爲應,也是惡模樣。礪。

伊川改九三爻次序,看來不必改。淵。

這幾卦都說那臀,不可曉。淵。

“牽羊悔亡”,其說得於許慎之。淵。

莧、陸是兩物。莧者,馬齒莧;陸者,章陸,一名商陸,皆感陰氣多之物。藥中用商陸治水腫,其子紅。淵錄雲:“其物難幹。”學履。

“中行無咎”,言人能剛決自勝其私,合乎中行,則得無咎。無咎,但能“補過”而已,未是極至處。這是說那微茫間有些個意思斷未得,釋氏所謂“流注想”,荀子所謂“偷則自行”,便是這意思。照管不着,便走將去那裏去。爻雖無此意,孔子作象,所以裨爻辭之不足。如“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之類甚多。“中行無咎”,易中卻不恁地看。言人佔得此爻者,能中行則無咎,不然則有咎。淵。

“中行無咎,中未光也。”事雖正而意潛有所繫吝,荀子所謂“偷則自行”,佛家所謂“流注不斷”,皆意不誠之本也。淵。

△姤

不是說陰漸長爲“女壯”,乃是一陰遇五陽。淵。

大率姤是一個女遇五陽,是個不正當底,如“人盡夫也”之事。聖人去這裏,又看見得那天地相遇底道理出來。淵。

姤是不好底卦,然“天地相遇,品物鹹章,剛遇中正,天下大行”,卻又甚好。蓋“天地相遇”,又是別取一義。“剛遇中正”,只取九五;或謂亦以九二言,非也。銖。

問:“‘姤之時義大矣哉!’本義雲:‘幾微之際,聖人所謹。’與伊川之說不同,何也?”曰:“上面說‘天地相遇’,至‘天下大行也’,正是好時節,而不好之漸已生於微矣,故當謹於此。”學履。

“金柅”,或以爲止車物,或以爲絲羇,不可曉。廣。

又不知此卦如何有魚象。或說:“‘離爲鱉,爲蟹,爲蠃,爲蚌,爲龜’,魚便在裏面了。”不知是不是。此條未詳。淵。

“包無魚”,又去這裏見得個君民底道理。陽在上爲君,陰在下爲民。淵。

“有隕自天”,言能回造化,則陽氣復自天而隕,復生上來,都換了這時節。淵。

△萃

大率人之精神萃於己,祖考之精神萃於廟。淵。

“順天命”,說道理時,彷彿如伊川說,也去得,只是文勢不如此。他是說豐萃之時,若不“用大牲”,則便是那“以天下儉其親”相似。也有此理,這時節比不得那“利用禴”之事。他這彖辭散漫說,說了“王假有廟”,又說“利見大人”,又說“用大牲,吉”。大率是聖人觀象,節節地看見許多道理,看到這裏見有這個象,便說出這一句來;又看見那個象,又說出那一個理來。然而觀象,則今不可得見是如何地觀矣。淵。

問“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曰:“大凡物聚衆盛處,必有爭,故當預爲之備。又澤本當在地中,今卻上出於地上,則是水盛長,有潰決奔突之憂,故取象如此。”僩。

不知如何地說個“一握”底句出來。淵。

“孚乃利用禴”說,如伊川固好。但若如此,卻是聖人說個影子,卻恐不恁地,想只是說祭。升卦同。淵。

問:“九五‘萃有位’。以陽剛居中正,當萃之時而居尊位,安得又有‘匪孚’?”曰:“此言有位而無德,則雖萃而不能使人信。故人有不信,當修其‘元永貞’之德,而後‘悔亡’也。”又曰:“‘王假有廟’,是祖考精神聚於廟。又爲人必能聚己之精神,然後可以至於廟而承祖考。今人擇日祀神,多取神在日,亦取聚意也。”銖。

問:“九五一爻亦似甚好,而反雲‘未光也’,是如何?”曰:“見不得。讀易,似這樣且恁地解去,若強說,便至鑿了。”學履。

△升

升,“南征吉”。巽坤二卦拱得個南,如看命人“虛拱”底說話。礪。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木之生也,無日不長;一日不長,則木死矣!人之學也,一日不可已;不日而已,則心必死矣!人傑。

“‘地中生木,升。’汪丈嘗雲:‘曾考究得樹木之生,日日滋長;若一日不長,便將枯瘁,便是生理不接。學者之於學,不可一日少懈。’”“大抵德須日日要進,若一日不進便退。近日學者才相疏,便都休了。”□。

問:“升萃二卦,多是言祭享。萃固取聚義,不知升何取義?”曰:“人積其誠意以事鬼神,有升而上通之義。”又曰:“六五‘貞吉升階’,與萃九五‘萃有位’,‘匪孚,元永貞,悔亡’,皆謂有其位必當有其德,若無其德,則萃雖有位而人不信,雖有升階之象,而不足以升矣。”銖。

元德問“王用亨於岐山”。雲:“只是‘享’字。古文無‘享’字。所謂亨、享、烹,只是通用。”又曰:“‘幹,元亨利貞’,屯之‘元亨利貞’,只一般。聖人藉此四字論幹之德,本非四件事也。”時舉。

“亨於岐山”與“亨於西山”,只是說祭山川,想不到得如伊川說。淵。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