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哲學名作《莊子》:內篇·大宗師(1)原文及白話譯文

哲學名作《莊子》:內篇·大宗師(1)原文及白話譯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莊子》,又稱《南華經》,是戰國後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的一部道家學說彙總,是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大宗師》是一篇《莊子》內篇中的文章。“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師”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師。誰夠得上稱作這樣的老師呢?那就是“道”。大宗師是指莊子思想中總合道宇宙生成意義的觀念,意爲開創、傳授道理,有成就又受人尊崇的老師。莊子認爲自然和人是渾一的,人的生死變化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而他主張清心寂神,離形去智,忘卻生死,順應自然。這就叫做“道”。

莊子·內篇·大宗師(1)

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者,至矣!知天之所爲者,天而生也;知 人之所爲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 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 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後有真 知。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 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 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 以踵,衆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

哲學名作《莊子》:內篇·大宗師(1)原文及白話譯文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 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 容寂,其顙頯。悽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 其極。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爲愛人。 故樂通物,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 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務光、 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 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 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進我色 也,與乎止我德也,廣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 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爲體,以禮爲翼,以 知爲時,以德爲循。以刑爲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爲翼者,所以行 於世也;以知爲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爲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 於丘也,而人真以爲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 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爲徒,其不一與人爲徒,天與人不相勝 也,是之謂真人。

哲學名作《莊子》:內篇·大宗師(1)原文及白話譯文 第2張

白話譯文

知道自然的作爲,並且瞭解人的作爲,這就達到了認識的極點。知道自然的作爲,是懂得事物出於自然;瞭解人的作爲,是用他智慧所通曉的知識哺育、薰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曉的知識,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這恐怕就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了。雖然這樣,還是存在憂患。人們的知識一定要有所依憑方纔能認定是否恰當,而認識的對象卻是不穩定的。怎麼知道我所說的本於自然的東西不是出於人爲呢,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人爲的東西又不是出於自然呢?

況且有了“真人”方纔有真知。什麼叫做“真人”呢?古時候的“真人”,不倚衆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圖謀瑣事。像這樣的人,錯過了時機不後悔,趕上了機遇不得意。象這樣的人,登上高處不顫慄,下到水裏不會沾溼,進入火中不覺灼熱。這隻有智慧能通達大道境界的人方纔能像這樣。古時候的“真人”,他睡覺時不做夢,他醒來時不憂愁,他吃東西時不求甘美,他呼吸時氣息深沉。“真人”呼吸憑藉的是着地的腳根,而一般人呼吸則靠的只是喉嚨。被人屈服時,言語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語。那些嗜好和慾望太深的人,他們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淺。古時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悅生存,也不懂得厭惡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辭;無拘無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來了罷了。不忘記自己從哪兒來,也不尋求自己往哪兒去,承受什麼際遇都歡歡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損害大道,也不用人爲的因素去幫助自然。這就叫“真人”。像這樣的人,他的內心忘掉了周圍的一切,他的容顏淡漠安閒,他的面額質樸端嚴;冷肅得像秋天,溫暖得像春天,高興或憤怒跟四時更替一樣自然無飾,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稱而沒有誰能探測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諦。

哲學名作《莊子》:內篇·大宗師(1)原文及白話譯文 第3張

所以古代聖人使用武力,滅掉敵國卻不失掉敵國的民心;利益和恩澤廣施於萬世,卻不是爲了偏愛什麼人。樂於交往取悅外物的人,不是聖人;有偏愛就算不上是“仁”;伺機行事,不是賢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輔,算不上是君子;辦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識之士;喪失身軀卻與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像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這樣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適世人的人所安適,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適的人。

古時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卻又無所承受;態度安閒自然、特立超羣而不執着頑固,襟懷寬闊虛空而不浮華;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興,一舉一動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顏和悅令人喜歡接近,與人交往德性寬和讓人樂於歸依;氣度博大像是寬廣的世界!高放自得從不受什麼限制,綿邈深遠好像喜歡封閉自己,心不在焉的樣子又好像忘記了要說的話。把刑律當作主體,把禮儀當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識去等待時機,用道德來遵循規律。把刑律當作主體的人,那麼殺了人也是寬厚仁慈的;把禮儀當作羽翼的人,用禮儀的教誨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識去等待時機的人,是因爲對各種事情出於不得已;用道德來遵循規律,就像是說大凡有腳的人就能夠登上山丘,而人們卻真以爲是勤於行走的人。所以說人們所喜好的是渾然爲一的,人們不喜好的也是渾然爲一的。那些同一的東西是渾一的,那些不同一的東西也是渾一的。那些同一的東西跟自然同類,那些不同一的東西跟人同類。自然與人不可能相互對立而相互超越,具有這種認識的人就叫做“真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