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六韜》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六韜》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六韜》是一部問答體古代兵書。又名《太公六韜》。舊題西周姜望撰。書名中“韜”本義爲弓套,古字作“弢”,含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爲謀略。“六韜”即6種論述軍事問題的祕密謀略、韜略。《漢書·藝文志》儒家類有《周史六弢》6篇,唐顏師古注: “即今之《六韜》也。”《隋書·經籍志》有《太公六韜》5篇,入兵家類。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前期古墓中出土該書54枚殘簡;1973年在河北定縣40號漢墓又出土了《太公》竹書殘簡,內容除與傳本《六韜》有相合之處外、尚有其他篇章。兩地漢簡均有《六韜》之文,而未見《六韜》之名。大約西漢時該書亦稱《太公》,內容更爲豐富。今本已非全帙,只是原書的部分內容。

《六韜》自宋以後一直被疑爲僞書,清代尤甚。今有學者從此書的內容、文風及近年出土文物資料等分析,大致可斷定其爲戰國末期人託西周姜太公呂望之名而撰。現存《武經七書》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子書百家》本、《百子全書》本、《平津館叢書》本,清順治八年(1651)影宋抄本,清孫星衍校、嘉慶十年(1805)刻本等。另有清孔同元、王仁俊等的輯逸本。

《六韜》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該書共分6卷60篇,約2萬字。卷1《文韜》,內分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傅、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等12篇,主要論述作戰前如何充實國家的實力,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作好戰爭準備。如對內先要富國強民,對人民進行教育訓練,使之萬衆一心,同仇敵愾;對外要掌握敵方的情況,而注意保守自己的祕密。這樣纔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卷2《武韜》,內分發啓、文啓、文伐、順啓、三疑等5篇,有的版本多“兵道”1篇於三疑前。這一卷主要論述取得政權的韜略及對敵鬥爭的策略,爲作戰前必須先把敵我的優劣點作一比較,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才能制勝。以上兩卷多屬於戰略問題的闡述。以下四卷則側重闡述戰爭指導的一些原則及作戰過程中的一些戰術問題。卷3《龍韜》,內分王翼、論將、選將、主將、將威、勵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徵、農器等13篇,主要論述軍事指揮和兵力部署的藝術,指出在戰爭中要指揮對方,選擇將帥、嚴明紀律,然後確定如何發號令、通信息,還指出要注意天時地利、武器裝備和物資供應等。卷4《虎韜》,內分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道、略地、火戰、壘虛等12篇,主要論述在寬闊地區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卷5《豹韜》,內分林戰、突戰、敵強、敵武、山兵、澤兵、少衆、分險等8篇,主要論述在各種特殊地形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卷6《犬韜》,內分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等10篇,主要是論述教練與編選士卒,以及各兵種如何配合作戰,以發揮軍隊效能的問題。全書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戰爭觀、軍隊建設、戰略戰術等有關軍事的許多方面,其中又以戰略和戰術的論述尤爲精彩。

《六韜》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第2張

《六韜》發展了《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觀點,認爲“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龍韜 ·軍勢》)要實現這種“全勝”戰略,必須在政治上爭取人心,經濟上大力發展農工商,軍事策略上要利用賄賂、麻痹、離間等方法,使敵分裂自潰。也就是要運用文韜和武韜,即政治謀略和軍事謀略的緊密配合、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書中論述的各種作戰形式的戰術問題,其篇幅之大、範圍之廣、分析之細,在先秦兵書中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對運動戰戰術的闡述,更是軍事學術史上的一大創新。如 “敵人新集可擊”、“奔走可擊”;( 《犬韜 ·武鋒》) “敵人行陣不固、士卒不鬥、薄其前後、獵其左右、翼而擊之,敵人必懼”; “敵人無險阻保固,深入長驅,絕其糧路,敵人必飢”,( 《犬韜 ·戰騎》)等等戰術,講的是在攻擊立足未穩之敵、孤立薄弱之敵和運動深入之敵的作戰原則,對今日戰爭仍有借鑑參考之功用。《六韜》還有大量的內容論述軍隊編制,選將練兵、旌旗金鼓、物資裝備等軍隊建設問題。如《龍韜》中《王翼》就幾乎是專門論述古代司令部的組織和任務分工問題。此外,該書借用周文王與姜太公的談話形式,既採用問答體裁,又對所述問題大體歸類,論述廣泛而靈活,條理也較清晰,從而成爲傳統的問答體兵書的典範。

《六韜》吸收了先秦兵家及諸子論兵的精華,在哲學上又雜有道、法、儒等家的觀點,而更多地體現出軍事辯證法思想。儘管被以前舊文人目爲僞書,帶有偏見地稱 “其辭俚鄙”,(姚際恆《古今僞書考》)也不能貶低其理論價值。《六韜》堪稱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又具有獨立體系和特色的兵家典籍。因此,它在北宋元豐三年 (1080),被神宗欽定爲 《武經七書》之一,成爲武舉武科的必讀教材,並確立了其在封建軍事學術中的正統地位。

以前對《六韜》的研究多停留在文字的釋意訓詁、作者版本的辨僞等方面。如宋施子美的《講義》、明劉寅的 《直解》、清朱墉的 《匯解》等。該書在16世紀就開始譯成外文,日本對此書的譯、注、解、評、點等著作,達近40種之多。朝鮮、越南也有譯本多種。近年來,除了在原來的研究領域內進一步發展、提高外,還出現了全面評價該書的專著。主要有:張烈 《〈六韜〉的成書及其內容》,(《歷史研究》1981年第3期),劉宏章 《 〈六韜〉 初探》,( 《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年第2期),孔德騏的 《六韜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 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