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賞析以及延伸閱讀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賞析以及延伸閱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爲《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爲《德經》,並分爲81章。那麼今天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爲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賞析以及延伸閱讀

[譯文]

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爲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爲善,那是因爲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爲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爲其創始,有所施爲,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註釋]

①惡已:惡、醜。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爲《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爲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爲,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延伸閱讀]王弼《道德經注》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亞心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徧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徧舉之明數也。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

自然已足,爲則敗也。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

智慧自備,爲則僞也。

功成而弗居。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延伸閱讀]蘇轍《老子解》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賞析以及延伸閱讀 第2張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聲音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天下以形名言美惡,其所謂美且善者,豈信美且善哉。彼不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聲音、前後之相生相奪,皆非其正也。方且自以為長,而有長於我者臨之,斯則短矣。方且自以為前,而有前於我者先之,斯則後矣。苟從其所美而信之,則失之遠矣。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當事而為,無為之之心;當教而言,無言之之意。夫是以出於長短之度,離於先後之數,非美非惡,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足以知之。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萬物為我作,而我無所辭。我生之為之,而未嘗有,未嘗恃。至於成功,亦未嘗以自居也。此則無為不言之報,其為美且善也,豈復有惡與不善繼之哉。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聖人居於貧賤而無貧賤之憂,居於富貴而無富貴之累,此所謂不居也。我且不居,彼尚何從去哉,此則居之至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