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爲《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爲《德經》,並分爲81章。那麼今天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七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貴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⑤。

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纔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閒。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註釋]

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統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統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閒自在的樣子。

4、貴言:指不輕易發號施令。

5、自然:自己本來就如此。

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第2張

[延伸閱讀]王弼《道德經注》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爲始,故下知有之而已。

其次,親而譽之;

不能以無爲居事、不言爲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其次,畏之;

不能復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也。

其次,侮之。

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言從上也。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真,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己處不足,非智之所濟也。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延伸閱讀]蘇轍《老子解》

太上,下知有之;

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不知其所以然,故亦知有之而已。

其次,親之譽之;

以仁義治天下,其德可懷,其功可見,故民得而親譽之。其名雖美,而厚薄自是始矣。

其次,畏之侮之。

以政齊民,民非不畏也,然力之所不及,則侮之矣。

信不足,有不信,

吾誠自信,則以道御天下足矣。唯不自信,而加以仁義,重以刑政,而民始不信矣。

猶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聖人自信有餘,其於言也,猶然貴之不輕出諸口,而民已信之矣。及其功成事遂,則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