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爲《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爲《德經》,並分爲81章。那麼今天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是謂玄同④。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⑤;故爲天下貴。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慾的孔竅,關閉住嗜慾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圍,所以就爲天下人所尊重。

[註釋]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說,知道的人不說,愛說的人不知道。另一種解釋是,聰明的人不多說話,到處說長論短的人不聰明。還有一種解釋是,得“道”的人不強施號令,一切順乎自然;強施號令的人卻沒有得“道”。此處採用第二種解釋。

2、塞其兌,閉其門:塞堵嗜慾的孔竅,關閉起嗜慾的門徑。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此句意爲挫去其銳氣,解除其紛擾,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塵世。

4、玄同:玄妙齊同,此處也是指“道”。

5、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這幾句是說“玄同”的境界已經超出了親疏、利害、貴賤等世俗的範疇。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第2張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知者不言,

因自然也。

言者不知。

造事端也。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

含守質也。

解其分,

除爭原也。

和其光,

無所特顯,則物無偏爭也。

同其塵,

無所特賤,則物無偏恥也。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也。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可得而利,則可得而害也。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也。

故爲天下貴。

無物可以加之也。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道非言說,亦不離言說,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唯塞兌閉門以杜其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治其內者,默然不言而與道同矣。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可得而利,則可得而害。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體道者均覆萬物,而孰為親練?等觀逆順,而孰為利害?不知榮辱,而孰為貴賤?情計之所不及此,所以天下貴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