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讓王(4)原文及白話譯文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讓王(4)原文及白話譯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莊子》,又稱《南華經》,是戰國後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的一部道家學說彙總,是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讓王》出自《莊子·雜篇》,“讓王”,意思是禪讓王位。本篇文章的主旨在於闡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礙生命的思想。利祿不可取,王位可以讓,全在於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輕物重生”的觀點歷來多有指斥,認爲與莊子思想不合,但其間亦有相通之處;且先秦諸子思想也常互相滲透與影響,儘可看作莊子後學所撰。

莊子·雜篇·讓王(4)

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爲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爲塞,上漏下溼,匡坐而絃歌。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子貢曰:“嘻!先生何病?”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而有愧色。原憲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爲人,教以爲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爲也。”

曾子居衛,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讓王(4)原文及白話譯文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爲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丘誦之久矣,今於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

白話譯文

原憲住在魯國,家居方丈小屋,蓋着新割下的茅草;蓬草編成的門四處透亮,折斷桑條作爲門軸,用破甕做窗隔出兩個居室,再將粗布衣堵在破甕口上;屋子上漏下溼,而原憲卻端端正正地坐着彈琴唱歌。子貢駕着高頭大馬,穿着暗紅色的內衣外罩素雅的大褂,小小的巷子容不下這高大華貴的馬車,前去看望原憲。原憲戴着裂開口子的帽子穿着破了後跟的鞋,拄着藜杖應聲開門,子貢說:“哎呀!先生得了什麼病嗎?”原憲回答:“我聽說,沒有財物叫做貧,學習了卻不能付諸實踐叫做病。如今我原憲,是貧困,而不是生病。”子貢聽了退後數步面有羞愧之色。原憲又笑着說:“迎合世俗而行事,比附周旋而交朋結友,勤奮學習用以求取別人的誇讚,注重教誨是爲了炫耀自己,用仁義作爲奸惡勾當的掩護,講求高車大馬的華貴裝飾,我原憲是不願去做的。”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讓王(4)原文及白話譯文 第2張

曾子居住在衛國,用亂麻作爲絮裏的袍子已經破破爛爛,滿臉浮腫,手和腳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他已經三天沒有生火做飯,十年沒有添制新衣,正一正帽子帽帶就會斷掉,提一提衣襟臂肘就會外露,穿一穿鞋子鞋後跟就會裂開。他還拖着散亂的髮帶吟詠《商頌》,聲音洪亮充滿天地,就像用金屬和石料做成的樂器發出的聲響。天子不能把他看作是臣僕,諸侯不能跟他結交成朋友。所以,修養心志的人能夠忘卻形骸,調養身形的人能夠忘卻利祿,得道的人能夠忘卻心機與才智。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境貧寒居處卑微,爲什麼不外出做官呢?”顏回回答說:“我無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畝地,足以供給我食糧;城郭之內我有四十畝地,足夠用來種麻養蠶;撥動琴絃足以使我歡娛,學習先生所教給的道理足以使我快樂。因此我不願做官。”孔子聽了深受感動改變面容說:“實在好啊,顏回的心願!我聽說:‘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因爲利祿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閒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麼也不會畏縮焦慮,注意內心修養的人沒有什麼官職也不會因此慚愧。’我吟詠這樣的話已經很久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纔算真正看到了它,這也是我的一點收穫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