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天下(4)原文及白話譯文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天下(4)原文及白話譯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莊子》,又稱《南華經》,是戰國後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的一部道家學說彙總,是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天下》出自《莊子·雜篇》,以“天下”爲題,全篇分七段,是記錄先秦諸子百家歷史淵源,來龍去脈。評價主要思想,並且加以批評的總結性的論文。

莊子·雜篇·天下(4)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慮,不謀於 知,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 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爲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 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 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天下(4)原文及白話譯文

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於物,以爲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 後鄰傷之者也。”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 下之大聖;椎拍輐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 不知前後,魏 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 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 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於若 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豪桀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

田駢亦然,學於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風窨然,惡可而言。”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於魭斷。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於非。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

白話譯文

公正而不阿黨,平易而無偏私,排除主觀的先入之見,隨物變化而不三心二意,沒有顧慮,不求智謀,對萬物毫無選擇地隨順,和它一起變化,這是古代道術的內涵之一。彭蒙、田駢、慎到對這種道術很喜歡,以齊同萬物爲首要,說:“天能覆蓋萬物卻不能承載,地能承載萬物卻不能覆蓋,大道能包容萬物卻不能分辨。”知道萬物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所以說:“選擇則不普遍,教導則有所不及,大道則無所遺漏。”

哲學名作《莊子》:雜篇·天下(4)原文及白話譯文 第2張

所以慎到拋棄智慧去除己見而隨任於不得已,聽任於物作爲道理,他說:“強求知其所不知,就會爲知所迫而受到損傷。”隨便任用人,而譏笑天下推崇賢人;放任不羈不拘形跡,而非議天下的大聖。刑罰之輕重,隨着事態的發展而相應地變化,拋棄了是非,纔可以免於刑罰。不依賴智巧謀慮,不瞻前顧後,巍然獨立。推動而往前走,拖拉而向後退,像飄風的往返,像羽毛的飛旋,像磨石的轉動,完美而無錯,動靜適度而無過失,未曾有罪。這是什麼原因,沒有知覺的東西,就不會有標榜自己的憂患,不會有運用智謀的牽累,動靜合於自然之理,所以終生不會受到譭譽。所以說:“達到像沒有知覺的東西就行了,不需要聖賢,土塊不會失於道。”豪傑們相互嘲笑他說:“慎到的道對活人沒有用而只適用於死人,實在怪異。”

田駢也是這樣,受學於彭蒙,得到不言之教。彭蒙的老師說:“古時候得道的人,達到了無所謂是非的境界。他們的道術像風吹過一樣迅速,怎麼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呢?”常常違反人意,不受人們所尊敬,仍不免於隨物變化。他們所說的道並不是直正的道。然而,他們都還大概地聽聞過一點道。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